就算是那些曾经鄙视应试教育,发誓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人,在真正为人父母之后,也发现自己不得不悄悄妥协,开始和孩子一起学起奥数来。他们会发现,只要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有所期许,开始考虑学区房、幼升小、小升初以及长远的成才规划,那么周围朋友的建议、网上的相关论坛以及微信群里家长的讨论,几乎全是类似的路数。概而言之,培养孩子就像准备一场战争,一步也马虎不得。

说实话我原先是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的。在我看来,这些焦虑完全是不必要的,理由很充分:现在社会已大大多元化,成才的路径很多;大学升学率远比我们当年高得多(去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38万,而1995年我上大学时仅106万,相当于同龄人中只有5%能上大学),到十年后孩子长大,只要不是太笨,恐怕上个大学总不是难事;尤为重要的是,从我自己周围的经历看,高学历、好大学、好专业,都不足以确保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就是平顺的,甚至都未必保证你事业发展得好、赚的钱多(更别说取决于相当多其它因素的“幸福”了)——我们大学同班同学千差万别的遭际就是明证。身为两个男孩的父亲,我曾开玩笑说:“两个孩子有一个成才就够了——实在不行,哪怕他们去开出租车也不错啊。”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家里一直有个关键的同盟:老婆在这些方面持有和我相当一致的看法,我们对如何教育子女并无分歧。

直到今年老大临近幼儿园毕业,我才开始感觉到家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由于我们前几年都是散养,除了滑冰、围棋等“玩”的课程外,几乎没让孩子去上什么“有用”的课程,加上学区也一般,我渐渐感受到了老婆的焦虑在扩散。虽然也有一些朋友开玩笑说:“你们还需要拼娃?你们自己的基因就够强大了啦。”但大体上,在准备幼升小的过程中,她所听到的几乎每家都是早有准备,有些人甚至惊讶地脱口而出:“你们怎么都没准备过?”俨然我们是失职而应受责备的家长,而这又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那时我们一度还曾想让孩子报考上海实验小学试试,也做了点准备让他去上些考前辅导,但去了才知道竞争有多激烈:3000个孩子报名,第一轮简历就筛掉一大半(没错,幼儿园孩子也要准备简历),剩下的1200个孩子去参加考试,在90分钟内要答299道题(平均每18秒要答一题,许多人都没做完),竞争120个名额。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