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这个词被宣传得过多,以至于现在一提到坏习惯,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们很少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大家都认为应该如此的事,就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吗?

惩罚就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幸福”。

这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一些家长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孩子,通过惩罚、给脸色等让孩子知道界限,不养成坏习惯,就好比狗尿到地板上,主人就罚它少吃一顿饭,这样它就不会养成在地板上尿尿的坏习惯了。

这种行为主义训练法的核心理念是:人跟电脑程序没什么两样,你允许他边吃边玩,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懂得按时专心吃饭;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

按照这一套逻辑,如果给孩子完全的向由、他就会一事无成,基至杀人放火,在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丰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人。

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

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至甜甜蜜蜜地喂上两口。

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习惯”不同而已。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