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意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四课,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方面。高一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相结合,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在规律。对课程作了必要的整和与拓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一、启发导入

视频:游动的虾与齐白石的《虾》。

白石老人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虾》如此灵动传神?由于画家改变了虾的自然形态,为了突出虾的神韵而作了主观的处理。启发学生思考表达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似”指的是酷似自然物的具象形象,“不似”是比较抽象的形象,“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艺术形象中的意象形象,画家认为这是最奇妙的。引出课题意象艺术。

设计理念:在导入阶段,我没有遵循教材从“怪异”的现代派作品引出课题,而是选择他们熟悉的国画名作。而虾的创作恰恰是画家主观创造的经典形象,这样使他们自然地接受意象的形象,在对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表达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确意象是在具象与抽象间的艺术形象,它们来自于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创造,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体会新知

1 意象的定义。

意象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说“主观之象”,就是艺术家所感觉到的或要表达的事物的样子。

这是辨析理解意象性美术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