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实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也成功地达到了二千字以上,为何在资讯如此发达,识字生态环境比过去改善许多的今天,却仍有那么多人觉得完成1600-1800的识字量很困难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认字的目标把握不准。

据朱作仁教授的研究,识字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如下图:

即识字最终要达到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想义而知声、形。而《新课标》提出“识写分流”,对“会认”的字降低要求,对“声”到“形”、“义”到“形”联系不作精确要求。众所周知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是“字形”,现人教版教材把难点后延,大量增加认识量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很多老师还把要求“会认”的字当作课改以前要求“四会字”(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来教,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让学生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认字。

对字音和字形的记忆,让学生主要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的过程是呈现音、形,学生或听或读或写并大量重复的练习。本来刚入学的孩子对认字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认字读书使儿童有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机械学习后就对认字渐渐地不再抱有的热情,越来越觉得负担重。

3.把认字教学限局于语文教学活动。

认为只有上语文课,做语文作业才是学习语文,这是错误的。《新课标》提出“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把语文学习从学科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4.把学生认字当作零基础。

有些老师认为教材中的列出的生字学生都不认识,要字字去教。其实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汉字又是母语,在身边到处可见,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入学之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识字量,据调查,江苏省一般地区上学前孩子对苏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生字表中生字的认识率平均达40%,好一些的地区甚至平均达70%。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