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中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观察就是仔细地察看(事物或现象)。观察是发现的基础,有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发现才能有疑点;疑点就是问题,问题就是疑点。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起来不仅靠记忆和推理,还需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其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就使得学生在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许多和他原有知识经验有矛盾的现象,使他们头脑中经常带着“为什么”,学生也会通过观察打开眼界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使思维有丰富的感性基础。从观察着手,引导学生边看边想,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变化中寻找规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是结合课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认真观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如教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学生大都对植物产生了兴趣,不仅收集了许多植物的图片,而且阅读有关植物的书籍,且养绿护绿。如,学生观察到:凤仙花、香花等花落后,会结子;银杏树的果实成熟后黄黄的皮,叫白果;槐树花落后结荚果等等。

二是结合图片、实物、参观等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不会观察的实际,通过图片、实物、参观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对比法、顺序法、远近法等等。强调观察时要有次序地看,这样看得仔细,不易遗漏。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认真听取和观看了教官的演示后,自己拿着小铁锹来挖红薯。学生通过挖红薯,知道了红薯长在土里,一棵红薯秧根下有几个红薯,且有的大有的小。

三是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使感知和思维环绕观察对象展开。我们在春游时就提出了几项要求:比谁看到和记住的植物多;比谁看得细(如桃花什么颜色、有几瓣,叶子什么形状);仔细观察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由于学生在观察前明确了目的要求,在观察过程中都能认真仔细地看,进行必要的记忆,对老师要求重点看的内容都能主动去找,因此回学校所做的观察作业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