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小学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生活实际往往是只注重它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突出其知识点进行机械训练,并伴之以应试教育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的创设,显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也渐渐远离生活、远离了社会和自然。

由于此类现象的存在,新课程把“生活世界”确定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愿望与需要,使学生依照自己的“履历情境”,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过程从实施的角度进行了具有导向性、目的性和可操纵性的具体描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数学教育中一直追求和探索的问题,数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知识能力。

这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新课教学要以实际事实为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生活贴得很近,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知识。因此,就将教学从地图着手展开,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由来、用途。教师边展示一份中国地图边问学生“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多大?”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了原有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也明白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践中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内外实践。

1.加强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组题⑴如果用一条24米长的绳子去围一个最大的长方形绿地,绿地的面积是多少?⑵利用一堵墙,仍用这条24米长的绳子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绿地?每种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⑶选择在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地上种草,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草皮:第一种面积9平方分米,每块2元;第二种每块边长5分米,每块5元。选其中一种,铺满整块地,需要多少块草皮?需要花多少钱?通过以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验证,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从而也感悟到“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知识,也提高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2.加强课内外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自觉性。

学生获得的知识仅限于课内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到生活中去实践,才能更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个性。如:在学习了认识路线一节后,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环路站点观察站牌认识路线,并亲身坐车尝试行车路线从哪站出发到哪站行走的方向、距离、经过的地点,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生活是人类存在的状态和方式,也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园地,我们的数学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