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欺负小动物的行为经常发生。出现这样的行为,难道真的是宝宝本性很残忍才做出的行为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是儿童心理障碍的行为化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类个体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被激发出来。宝宝天性善良,做出这样残忍的行为,妈妈先要思考一下,宝宝是否心理不舒服呢?有什么压力困扰着他呢?比如,妈妈是不是关心宝宝不够?宝宝是否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家人是不是对宝宝要求过严?宝宝是不是不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3岁以前的宝宝,还不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当宝宝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心里难过,而又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反击,内心就会积留一股怨气、怒气,他要发泄掉这些负面情绪,不敢跟大人较量,就只有欺负比他更弱小的有生命的小动物了。

所以,当妈妈看到宝宝用刀切乌龟壳、用脚踢小狗、用手拧猫咪的身体、把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欺负小动物的行为时,在制止宝宝的行为后,还要了解宝宝的内心。如果宝宝是因为不喜欢幼儿园而郁闷,妈妈就要和老师取得联系,搞清楚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然后帮助宝宝解开心结,这样,宝宝才不至于“踢死狗”。

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宝宝的内心隐藏着仇怨的死角,在人格建构过程中就不会是积极向上的,成人后就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表现为:对挫折和不公平的遭遇过度敏感;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常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行为;多疑,对他人常常抱有敌意,不能顺利交往等。

想办法改变宝宝的心情

3岁前的宝宝,靠着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发展自我,宝宝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宝宝才能快乐成长。精神压力持续久了,得不到释放,就会演变为精神病变,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妈妈平时要多关注宝宝,一旦宝宝情绪不好,或者出现不良的发泄行为,比如,残害小动物、欺负小动物等,在及时纠正宝宝行为的同时,还要帮助宝宝抚平内心的不稳定。

帮助宝宝缓解心理压力

宝宝出现了残忍行为,妈妈要帮助宝宝查找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是由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减轻、缓解宝宝的心理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带宝宝出去散步、做一些蹦蹦跳跳的运动;给宝宝一支画笔,让宝宝涂鸦玩;把宝宝抱在怀里,陪宝宝静静地坐着;听宝宝讲讲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情……

当然,要用哪种方式来释放掉负面情绪,还要看宝宝的意愿。妈妈提出来,让宝宝选择,再好不过了。

培养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一个热爱小动物的宝宝,能够切身体会到小动物的感受,小动物疼痛的时候,他们也会很痛心,所以,教孩子养一只小动物、带孩子亲近小动物,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绝对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家里养一只小狗、小鸟、小乌龟、小金鱼、小兔子等,和宝宝一起照顾小动物,宝宝和小动物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等宝宝发现了小动物的诸多可爱之处后,和小动物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给予宝宝足够的爱

0~3岁,是宝宝建立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的关键时期。信任感建立得好的宝宝,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的心态是乐观而美好的,对待外界也是亲善友爱的。即便遇到小小的挫折、不如意,也能正确面对,而不是通过极端的方式去发泄。

在3岁以前,特别是2岁以前,妈妈要多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沟通,让宝宝享受到足够的爱,宝宝才会施以爱。当然,这里的爱是理智而甜蜜的亲子之爱,不是宝宝要什么给什么的物质上的溺爱。

有的妈妈觉得宝宝的日子太舒服,于是总是想办法给宝宝设立一些小困难,以培养宝宝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抗挫折能力没有错,但是妈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宝宝感觉妈妈很冷酷,这样宝宝无法建立起信任感,就容易滋生仇恨的情绪,进而诱发他的虐待行为。

培养抗挫折能力,要根据宝宝的承受力酌情对待。比如,对于刚刚会走路的宝宝,如果要他走很长的一段路,宝宝就会对走路失去信心,一出门就让抱着。如果妈妈只让他走一小段路,然后随着腿部肌肉的逐步发达,拉长走路的距离,宝宝就会对走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