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因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其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地位,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他们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 认知,这种理念和认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好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固守“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不会“学”,课堂上气氛沉闷,回答问题过于机械死板,更谈不上提出质疑,做作业照搬照套,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老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强化主体意识。

(一)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上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心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多渠道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