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诗歌节的意义

在于形成美育氛围

南方日报:本次在佛山举行的广东小学生诗歌艺术教育研讨会暨教师研修班,是我省首次就诗歌教育主题举行的活动,您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汤贞敏:我们希望通过研修,让小学语文教研员和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认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诗心诗情和想象力与创新精神;通过研讨,总结推广诗歌教育示范学校的宝贵经验,在全省形成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词、培养爱国情操和文化情怀的良好氛围。

南方日报:对比去年,本届诗歌节的参与人数和覆盖范围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学校参与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从您的角度来看,如何解读这些迹象背后小学生诗歌节举办的意义?

汤贞敏:小学生诗歌节弘扬我国优秀诗教和美育传统,坚持“纯粹、公益、专业”特色,其定位比较切合我省小学教育的主导思想。我认为,举办小学生诗歌节的意义在于: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美育氛围,让我省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小学生对母语和诗歌艺术的热爱,提升其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打造广东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语文教育要维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南方日报:我们在诗歌节活动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有这样的观点,让孩子写诗还不如让他们多读几遍课文。诗歌这种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现行的语文教学体系?它能否成为帮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汤贞敏:的确,诗歌写作对小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以前的“作文”现在改为“习作”,就是为了降低难度,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可见有些老师有这样的观点不奇怪。小学阶段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没有要求教会学生写诗,诗歌这种文体在小学教材里比重也不大,大多是要求能够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背诵、朗读好就可以了。我认为,小学阶段诗歌的阅读和习作只能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那些对诗歌有了爱好的学生学习创作。当然,诗歌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肯定有好处,自然也可以成为帮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南方日报:一些孩子提出来,有时候他们有一些新奇的意象,却被语文老师认为是错误的。比如说有孩子把秋天比喻成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结果老师评语: “根据标准答案,秋天不能比喻成书,该句不合格。”但是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在那里摆着。您认为类似的这种问题应当如何看待?

汤贞敏:《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其实孩子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尽情放飞梦想,现实中的许多事物会被他们幻化作新奇的意象,而诗歌的语言更容易启发、贴近孩子们无限的梦幻世界。语文教学向来备受争议,特别是主观思考题和写作难有绝对标准答案。在实际的语文评价中,如何合理设计和审视标准答案是个技巧性很强的问题,很能考验老师的水平。处理不当,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可能会被轻易地扼杀掉。我认为应该更多地从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维护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