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很小的事情闹脾气。这个时候,“事情”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他们的真正需要不是物质上被满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

案例

已经要睡觉了,3岁女儿要吃饼干,妈妈打开罐子,发现里面只有一块了,于是拿了出来递给女儿。谁知孩子刚接到手里,饼干就碎成了两块。

看着手中的饼干,女儿马上就变了脸,将饼干随手扔了,并大声哭了出来:“你把我饼干弄坏了,给我赔。”

这种时候,一些家长会努力给以孩子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停止哭闹。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另外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比如会说教:“家里没了,这么晚,又不能出去买,我怎么赔你啊?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或者贴标签:“你怎么这么无理取闹”,或者干脆冷处理。

可是这样做孩子很可能依旧不依不饶,甚至会就地打滚。这些家长,同样未看到孩子发脾气的当下,内心到底在体验着什么,又渴求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下面这位妈妈是这么做的

我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理解并接纳孩子此时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特点,保证情绪的稳定平和。)

孩子被我的举动吸引了,抽抽搭搭地问:“听…听什么?”

我假装将耳朵凑到饼干跟前,仔细听了一会儿,说:“两块小饼干在说话。” (游戏化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

显然,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于是停止了哭泣,问道:“它们在说什么?”

我又假装听了听,然后对她说:“它们说,我们没有坏,不过得赶快把我们吃到肚子里哦,这样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孩子一听,赶紧拿起两块饼干,风卷残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问:“它们在一起了吗?”

我又将耳朵凑到她的小肚子上听了听,然后说:“在一起了。”孩子开心地笑了。(从故事和想象层面满足孩子对于完美的追求。)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有事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却总是要大闹一场?这是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倾向于用“行动”来表达情绪和行为(如高兴了就开心大笑,生气愤怒了就会哭闹、发脾气等)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