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孤儿每年不下5万人,数年后他们踏进青少年阶段,将形成一个人数可观的特殊社会阶层。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应当与其身世背景相适应、相吻合。FCC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值得各方面肯定与借鉴。

华声报圣地亚哥消息:前往中国领养孤儿正在美国民众中蔚然成风,加州圣地亚哥是这些收养家庭最集中的美国城市之一。当地的“收养中国儿童家庭协会”(简称FCC)组织健全,活动丰富,令人印象最深的,则是该协会对会员及其子女经常开展的“寻根”教育

据北美世界日报报道,在FCC的每次欢乐聚会中,组织者都会在场地入口处张贴大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收养中国孤儿的家长引领小朋友在图上寻找自己出国前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就在图上的相关位置揿上一枚彩色图钉,以资辨识。许多家长为此还“恶补”了一番中国地理知识,了解各主要城市的方位与特色。

FCC的负责人玛蒂(Marty)表示,随着这些被收养的孩子逐渐长大、懂事,一些好奇的问题总会不约而同被问到,例如“为什么妈妈是金头发,我是黑头发?”等等,显示“身世渊源”开始给孩子们带来困惑。协会希望各位家长不向孩子隐瞒他们被收养的经过,并希望孩子们记住自己的“中国根”,以身为华裔而自豪。

为此,协会向会员积极推荐当地华人创办的各所中文学校,鼓励他们送子女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有的中文学校还应收养家庭要求,专门开设了吸收学龄前儿童的幼稚班。

富有特色的节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FCC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必定组织会员家庭外出聚会,有时也与当地华裔社团合办应节的活动。家长们届时多让子女穿上崭新的中式旗袍,或戴上瓜皮小帽,披上长衫马褂。活动内容通常包括孩子们表演的中国歌舞、品尝中式美食、讲述节庆来历等等,其热闹隆重,堪与西方传统的万圣节相媲美。

----------------------------

看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

来美不久,我就时常看到邻居的白人家里有两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小男孩,感到很奇怪,因为我寄居的美国朋友多尔贝蒂夫妇家的周围都是白人。后来一问才知道那是领养的韩国小孩。我时常看到白人们领养的黑人小孩,南美洲小孩和亚洲小孩,这给我一个印象:美国人似乎喜欢领养外国小孩。

直面老美领养中国孤儿

半年后的一天下午,我就读英语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当地小城的托尼夫妇打电话来学校,找中国留学生帮助他们翻译一些领养孤儿的中文文件,他们要领养一个中国孤儿。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帮忙,我说行,并和托尼先生通了电话,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约定星期五晚上去他家。

放下电话回到教室,我心里渐渐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对外国人领养我们中国孤儿有点不是滋味,后来根本看不进书了。过去我不太了解外国人领养中国孤儿的事情。今天突然直面这事,才让我认真思想了一下:这事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在国内,一户人家只有穷得来揭不开锅时,才会让别人来领养自己的小孩;同样的,一个国家只有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让别人来领养自己的孩子。

这时自己出国几个月的经历也从心底泛起,酸甜苦辣,和这股反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孤独想家,想念父母妻儿,想回国去。那一刻,我对孤儿的孤独和思亲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理解。想着想着,我的眼湿润了,我的心头在流泪。一种由中国孤儿引起的感觉油然而生,一股对那些负责办理领养小孩的华人中介的愤慨直冲而上:他们身为华人却挣这种黑心钱,真是太没良心。想到这,我真不想去托尼家帮这种忙了,无奈已答应在先。

周五下午,托尼下班后专门来接我到他家。想到这老外要领养我们的中国孤儿心里就不舒服,所以一路上话也不多,除非他问我才答。

托尼的住房位于郊外,是单家独院,很漂亮舒适。托尼35岁左右,在一家公司做事,他的太太也有 30多岁,年青漂亮。看得出托尼是一个很顾家的男人,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可是就是没有孩子的哭声和笑声。托尼太太一边做晚饭一边和我们交谈。托尼告诉我,他们婚后多年一直没有小孩,到医院看过,但无济于事,所以他们决定领养一个小孩。说话间饭已上桌,托尼太太特别为我准备了好吃的美式烧烤。我们边吃边谈。

托尼讲了他们领养小孩的经过。经朋友介绍他们找到了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专门从事中国孤儿领养的一对中国夫妇,等了近一年才等到这个小孩。这批被领养的小孩共有16人,仅有两个男孩,小的才几个月,大的不到3岁。这些孤儿分别来自广东,四川,湖南等省的孤儿院。他们要领的是一个8个月大的小女孩。托尼递给我一张一寸大小的黑白照片照片照得不太好,上面是一个长得又瘦又小的女婴,约有5个月大小,看后真让人寒心。我沉默了好一阵,静静地嚼着口中毫无味道的食物,以便让难受的心情平静下来。眼前这对美国夫妇一定想不到面前这个中国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难受和耻辱。

饭后托尼递给我一些关于这位女婴的中文材料,是中国广东湛江的一个孤儿院出具的,材料准备得不是很好,简单粗糙。我将重点部分逐一向他们翻译。主要是介绍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的经过,以及她的生长和身体情况。托尼夫妇从未去过中国,问了许多在中国旅行的问题,并讲大约在3个月后到中国接这孩子。我问他们领养一个中国孤儿要多少钱。托尼说大约两万美金,包括律师费,代理费,往返车旅费,以及捐助给孤儿院 3000美金。看来领养一个中国孤儿花费不小。这时我在中文材料中发现了一本英文简报,这是丹佛市那中国夫妇编写的。主要介绍领养孤儿的有关问题和程序。

有趣的是上面还有一些美国父母抚养中国小孩的经验交流的文章和彩色照片,以及这些美国领养家庭聚会的报道和下次聚会时间的预告。这种聚会的目的是促进各领养家庭的交流和友谊,并给这些中国小孩们创造一种玩耍接触的机会。这对夫妇还定期追踪各家的中国孤儿的生长情况。看完简报,我觉得他们的这些做法不错,有了一些好感。然后,托尼夫妇请我上楼看了为这孩子准备的房间。有婴儿床,摇篮,玩具,墙上贴有许多小动物,托尼太太还给我看了许多的小衣服。托尼太太说按中国人的观点,是否准备齐全,还缺少什么?我口里说着非常好,真是万事具备了,心里却在想我太太生女儿时准备的东西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在美国当孩子真幸福啊。她又说将来还要为这孩子再领养一个中国弟弟或妹妹,让他们有伴。托尼接着很认真地说, “我们想认识一些中国朋友,将来为孩子请一位中国保姆,以便教她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们要让她不要忘记中国。可能的话还要为她寻找生身父母。”

我心想中国人领养孩子都尽量不让孩子与生身父母来往,尽量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看来他们很尊重孩子,考虑得周到长远。最后我真的被感动了,深深地感到他们是那样的热爱渴望孩子。

告别时,我的心情好多了,对这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我说,“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在里这幸福地生活成长,她真有福气。谢谢你们领养了这位中国小孩。我,一个中国人,深深地感谢您们。”

老美为何爱领养中国孤儿

回去的路上我想起另一段往事,那时我还在国内。春天的凌晨有人将一个出生仅三天的女婴遗弃在学校外籍教师的楼下。早晨被看管自行车的人发现,只见襁褓内有一张纸条,上写“无力养活孩子,请好心人收养。”此外还有女婴的生日,但无名无姓。有人想领养女婴,可当时政策不许可,无法上户口,也只好作罢。大家讨论着怎样送她到孤儿院。不一会女婴的哭声引来了下楼的外籍教师们,结果一位美国女老师弄清原因后马上将女婴抱回了寝室,立刻出去买了奶粉,尿片和衣服,自己喂养这孩子。这位美国老师才20多岁,未婚。后来我们这几个围观者中一位年长的老师讲,“我们中国人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却让一个外国女子帮忙了,真不好意思啊。”大家说完各自离去,我也不再多想。

此后,我常碰见这位美国老师晚饭后抱着孩子在楼下散步。我也常带着孩子在傍晚散步,偶尔还和她打个招呼。除了上课外她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和那几位女外教轮流带着。暑假期间这老美要回美国,却因孩子不是美国公民而不能带上同路,她又专门请了保姆直到她回来。后来听说几经折腾她终于如愿领养了这个小孩。这事在那时我是无法理解的。

托尼夫妇领养我们中国孤儿之事对我的心理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使我对领养孤儿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不久以后我在一个晚会上遇到一位在美国私人孤儿领养机构中专门从事中国孤儿领养的中国朋友。我们谈了很多关于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的事。

开创美国跨国领养先河的是霍尔特女士和丈夫哈里,他们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有6个孩子。1954 年12月在一部记录片里,他们看到朝鲜战争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的惨状,于是决定收养8个朝鲜孤儿。当时,社会上不鼓励跨国领养,也没有法律依据。为了认领朝鲜孩子,霍尔特写信给国会,请求国会同意。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第一个著名的领养法《霍尔特提案》。霍尔特的行动影响了世界,被世人尊称为领养孩子的祖母,她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这对老夫妇去世后,他们博大的爱心一直在美国被发扬光大。

现在美国人一般不易在国内领养到本国孤儿。这主要是在美国国内领养机构的手续繁杂,费用高,时间长,往往要几年才能领养到一个本国孩子。而且被领养孩子的亲生父母日后一旦反悔,想重新要回孩子就会引起许多的法律麻烦。相对领养外国孩子,这些问题就显得小得多,于是他们便转向领养外国孤儿。除了到南美洲国家外,过去他们也多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领养外国的战争孤儿。现在这些国家中已没有战争孤儿,而且有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因经济发达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抚养照顾好自己国内的孤儿,所以他们一般不许可或是严格控制外国人来领养本国孤儿。

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许可外国人来领养孤儿,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程序,以便行成一种制度。领养中国孤儿有很多事要做,很多法律文件要签署。比如对美国家庭的资格审查就很严格,要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有可靠足够的经济收入,有自己拥有的住房,无犯罪记录等等。这些资料还要上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在中国方面也有许多事要做,比如民政局会推荐被选的孤儿院,孤儿院又要挑选比较好的孩子。这样要花近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领养到一个中国孤儿

由于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私生子,出生残疾和贫困等等重多的因素,中国每年新增许多弃婴和孤儿,其中绝大多数为女婴和残疾儿,据统计,福利院所收养的孩子至少有10万之多。每年吃穿用、医疗、教育的花费至少要支出好几个亿。到了2006年,大约有6 万个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所领养,现在每年都有5000至8000名中国孤儿被美国人领养,而且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的热情不减。

领养,既是需要更是爱

虽然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的原因比较多,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无生育,二是出于爱心。其实无论哪种情况,简而言之既是需要,更是爱心。他们都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得到人间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兄妹之爱,家庭的温暖,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同时他们也能得到人间最可贵的子女对父母的回爱。抚养孩子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当蹒跚学步的孩子跟着父母满屋跑时,当呀呀学语的孩子开口叫爸爸妈妈时,当满脸笑容的孩子用他的小嘴亲亲父母时,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体会到这种人间最纯真的爱与亲情,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孩子不仅仅在于谁生他,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谁养他。

春天,我认识的吉佛夫妇告诉我的大女儿他们将要领养一个中国小孩,并给了她一份来自中国的中文领养文件,请她帮忙翻成英文。这是一份由广东省阳西县社会福利院2002年12月18日提供的有关孤儿邱小春的详细文件,报告了邱小春被捡拾的经过: “2002年7月31日早晨,在阳西县社会福利院门口,一位过路的晨练人发现有一女弃婴,并随即报案,派出所的警员前往调查处理。当时她身穿一套浅黄色花布婴儿服,外裹一件蓝色条纹衬衫,正躺在纸箱里哭闹,旁边放着半瓶温热的牛奶。经派出所多方查找,无法找到其亲生父母。经县民政局审批同意后,当天送入阳西县社会福利院监护抚养。根据医学鉴定将她的生日定为2002年7月30日,取名邱小春,‘邱’是本院的共同姓氏。”

此外这份长达4页的文件详细地介绍了邱小春进入福利院后的生活,生长发育,免疫接种,体检情况;以及她的性格爱好,每天的饮食,玩耍,作息和养育方法等。文件写得很好,看来小春在阳西县社会福利院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快乐地成长着。

女儿用了两个晚上认真地翻译这份文件,我也帮助校对。小春被捡时身边没有留下任何纸条,她无名无姓,甚至无生日。我想一个母亲怎么能忍心抛弃自己还需要哺乳的亲生骨肉呢,或许她一定是有太多的苦难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吧。这种事过去我见得较多,心都变得有些麻木了,可现在我却以一种关切同情的心情来认真的了解和对待它。那些晚上我的心中很不平静,看着身边我两岁的小女儿在甜美的睡梦中是如此幸福,而小春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无家可归,这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平。小春的事又让我想起科罗拉多州的托尼夫妇,和这几年来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于是我忍不住奋笔疾书写下此文。

吉佛夫妇,30多岁,夫妻都有很好的工作。他们没有生育,几年来相继领养了两个小孩,有白人,也有南美人小孩,从此,妻子辞职在家带孩子。然而去年他们又决定再领养第三个小孩,为了尽快领到孩子,他们同时向两家领养机构提出申请。一年后,第一家机构通知他们领养一个美国白人小女孩,他们非常高兴。没过几天,第二家机构也通知他们领养一个中国小女孩,这下他们犯难了,本想再领一个就打住,如今同时来俩。抚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家四个小孩不光花费很大,而且父母亲会从早忙到晚,几乎要忙碌大半辈子。看着两个婴儿照片,一白一黄,他们犹豫着,很快便感到这是神赐给他们的孩子,不能二中选一,两个都要。他们先把美国小女孩领回来,安顿好。然后马不停蹄,在中国“非典”流行之时,我看到吉佛夫飞到中国广州将邱小春领了回来。

如果说托尼夫妇是因无生育而需要领养中国孤儿,那么吉佛夫妇在已相继领养了三个小孩之后又决定再领养一个完全不必领养的中国小孩,又是为什么?在与他们夫妇交谈之中,我分明感到他们纯粹是出于爱心和助人之心。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的一对美国朋友夫妇专门领养了一个中国残疾孤儿。他们认为残疾孤儿更需要温暖。在我接触不多的美国朋友中就有五六个家庭领养了中国小孩。据报道,美国抚养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般要花费15万美元。领养一个小孩真是给他们自己又多添了一份重任和繁忙。如今邱小春已经4岁多,兄妹四个都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近来我读到一篇报道:15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州已有三个孩子的贝克和妻子到中国任教,起初他们常到当地的孤儿院帮忙,后来他们领养了四个中国残疾小孩。再后来他们干脆辞去教职募捐在北京廊坊开办了一个“儿童村”来专门收养中国孤儿,在170多名孤儿中大多数是残疾孤儿。他们出钱给孩子们医治残疾,然后又联系美国人来领养或认养这些孤儿。贝克的朋友们说他变得越来越像中国人了。贝克说,“我爱美国,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但是我不愿意回去,因为我也爱中国,我爱我的这份工作--照顾孤儿,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我们夫妇俩只是为了照顾我们的两个孩子,成天就忙得团团转,我无法想像贝克夫妇在照顾170多名孤儿后,还有没有时间和金钱去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有没有时间和金钱去旅游休闲,还有没有时间和金钱去下馆子。我更无法想象和度量的是贝克夫妇那份博大的爱。(待续)

(来源:美洲时报,作者: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