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错误的沟通方式

这一条估计大家都有体会,无论与孩子还是亲人、朋友、同事,有时候明明你觉得你在说事情,可对方就炸了,觉得你在攻击他,从而立马亮剑也来攻击你。事实上,许多事情,并不是你说的内容不好,而是语气、措辞、和沟通方式技巧不对,从而让对方被你点燃“斗志”,一争到底。我还记得很久前有一次与婆婆说不要讲文言文故事给两岁多孩子听。某天当我回家一进门看到她在讲时,下意识就说:“怎么又在讲文言文?!”就这么一句话,我以为我在描述事实,而婆婆却听出了里面的不满和指责,最终演变为一场激烈的争吵。

还比如孩子不刷牙,不叫人,本身或许并没有给孩子造成困扰,而是家长担心。你一开口却成了:“你看你,总不刷牙,以后牙齿全都掉光了我看你怎么办。”“你哑巴吗,让你叫人你不叫?”这些类似诅咒或者责问的对话,能把对方的情绪瞬间成功撩起,与你战斗!

3.家长自编剧本,撩起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有父母都可以做言情剧编剧,不信你看:这孩子总这样不吃饭,以后瘦弱、任人欺负怎么办;弹琴遇到新曲子就哭,总这样遇到困难就退缩,以后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孩子太没礼貌了,总是不叫人,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他怎么办。这些对未来前景的悲观设想,让家长产生非常焦虑的情绪,从而开始干涉,带着“我是为你好”的帽子去责骂孩子,与孩子冲突不断。

除了产生焦虑感,“自编自导”的家长还会自己把火气点得甚高,我曾经就排过这样的戏。某天早晨,我精心准备了早餐,结果孩子不领情,觉得不好吃,基本没吃就要去幼儿园。我坐在驾驶座上,那叫一个气:“我辛辛苦苦做了早点,你还嫌不好吃,你就是个白眼狼;我太可怜了,那么大早做了好吃的早餐,居然还被嫌弃!”就这样,我越想越气,气得恨不得把他抓下来打一顿,然后一转头,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惹得我那么生气。

4.家长本身就因其他事情积聚了情绪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