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幼儿园里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现象是:由于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会发生争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解决争执时容易表现出攻击倾向。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争抢,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少数幼儿会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要指骂人。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

二、形成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原因

(一)幼儿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二)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