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1.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再次,逐渐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资源。

2.课程走向综合化

《标准》中提到的课程基本理念,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化。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以往的 “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3.课程走向生活和现代社会

课程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必然。过去的语文教材存在严重不足,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教材的缺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完全以成人的观点选择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标准》的制订和颁布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一种新的可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以往不同的角度重新探究语文教育和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