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生于公元1873年,是光绪年间“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在他小的时候,就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志向。

梁启超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他从两岁开始学字背诗,只教一遍,就能记得滚瓜烂熟。父亲见他智力过人,又有很强的记忆力,四岁便为他请了儒家学者,开始教他学习经书,六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到八九岁的时候,他便以能出口成诗,提笔有文,成了新会出名的小才子。

由于他的名气很大,在他九岁那年,便被新会县推荐去广州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882年秋季的一天,梁启超由长辈带着,和其他被推荐的应考童生,一起登上了去广州的轮船。在同去应试的童生中,有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四五十岁的老童生。大家见梁启超只是个八九岁的孩子,竞也去参加考秀才,都感到很惊奇。一路上,有的逗他玩,有的和他拉家常,也有的人想伺机考考他,看他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

在吃饭的时候,有人以桌子上的一盘咸鱼为题,让他当场作诗。

梁启超见说,已明其意,便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然后朗声念道:

太公垂钓后,

胶鬲举盐初。

在这两句诗中,梁启超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太公姜尚,满腹才华,曾于渭水磻溪垂钓,被西周文王遇到,见其谈吐不凡,学识渊博,聘回国内,尊为尚父,其后展才施能,协助周文王建立了周氏天下;另一个是胶鬲,原为商纣王大臣,后见纣王荒淫无道,便弃官经商,宁可去卖盐巴,也不“助纣为虐”。小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组成了两句诗,借以抒发自己的宏大志向,同时也反映了他满腹经纶、知识渊博,使得船上所有应试的举子,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异口同声地称他为神童。

梁启超在船上以诗言志的事情传出后,不少文人墨客前去走访,都想一观神童风采。

这一天,梁启超家中来了一位学者,是他父亲的朋友。当父亲命他为客人倒茶的时候,学者接过之后,立即喝了一口,接着以此为题,乘机来了句上联:“饮茶龙上水”。

梁启超一听,未加思索,张口对了个下联:“写字狗扒田”。

小作者在这个下联中,用了一句方言“狗扒田”与“龙上水”对仗,既不落俗套,又妙趣横生,显得活泼生动,引得那学者拍手笑道:“对得好,‘神童’之称果然名副其实,老朽今日算是大开眼界了。”

梁启超九岁时去广州参加童子试,虽然没有考中,却因在船上作诗出了名,常常受到时人的称赞;但他又感到,既然没有考中秀才,就说明自己在学识上还不过关,丝毫没有因为一首诗受到称赞就骄傲自满。于是,他赶考回来,更加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两年后,梁启超又在大人的带领下参加考试,一举得中,成了秀才。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梁启超却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疑问:外国人在中国为什么这样不讲理,老是打中国人?虎门销烟,老百姓都说好,为什么朝廷反对?那么多贪官污吏随意敲勒百姓,朝廷为什么不管?

他的家乡有座凌云塔,他小时候曾经多次爬上去玩耍,并常常即景生情,吟诗为乐。

今天,他考上了秀才,再次登上凌云塔,按常理,他应该以诗抒发考中后的欢乐情怀,可是,那些平时使他百思不解的问题,这时都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举目四望,心中无限感慨,于是不知不觉地吟出一首诗来:

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

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知。

他在诗中说:日月有时明媚,有时晦暗,一年四季寒暑互变,大自然如此变化多端,现在还没有能讲清这个道理的。他在诗中暗示,人间的时局变幻如此之多,道理何在,也是没有人说得清的。

他吟完这首诗后,思想上轻松了许多,回家后,立即写了下来,不断进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十多岁的时候,便对时局的黑暗产生了不满情绪。

他的祖父发现他这首诗后,却误认为是对天地发牢骚,大为吃惊,于是对他大加训斥说:“你小小年纪,怎么敢对天地发泄不满?真是大逆不道!”随后,便把那诗夺过来,撕了个粉碎。

梁启超由于刻苦读书,勤奋博学,十一岁考中秀才,十六岁又考中举人。此时的梁启超却已经爱憎分明,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

公元1891年,梁启超听说康有为力主变法,富国强民,很是敬佩,又听说他此时正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变法骨干,便去拜其为师。从此,他便在康有为的领导下,投入了积极倡导变法的活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幸免于难。晚年他在北京大学讲学,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