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抓生活环境,实学语文

语文,是人在久远的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经验的总结,兼有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而生活,需要语文来传承,开启智慧,两者牢不可分,脱离了生活的寓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标》也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目标,所以学习语文,就应该在生活中去学,处处体现生活语文大背景,扎扎实实学语文。切不可以本为本,照本宣读,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质意义。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时,结尾写道:“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此时,我让学生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小鹿会怎样招待好久不见的小鸟。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合乎逻辑又不失个性,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其中一个动物来描述,并且想象在平时生活中自己是如何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整个写话就变得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避免无度、无为的想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续写课文,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实践体验找准方向。

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环节联系生活,学习语文。在课文导入部分,经常会导入一个新鲜事物,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充分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习新知。在教学《赶海》时,大海对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题目意思比较难懂,于是我先让学生回忆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经过激烈的讨论,已经对大海有了感性的认识,再说说你在大海边干什么。一语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以往海边愉快的经历全部呈现在脑中,这样顺水推舟,赶海就不难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元素更是全程参与。学词,读句,想象说话,哪个都离不开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灵动的语言开启学生生活经验的大门,学语文不再死板,难懂。

二、 善抓生活情景,活学语文

生活是一本书,里面记录着人生无数个精彩的瞬间。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善抓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为不是学习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我就抓住了这么一个契机,一天中午,刚吃过饭,学生开始午间管理,一个个埋头写作业。窗外的天气却悄悄发生变化,天越来越黑,风越来越大,骤然间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仿佛黑夜降临,教室中电扇的转动使得日光灯变得忽明忽暗,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业。于是,我干脆让学生停下笔来,跑到窗边仔细观察窗外的天气变化。渐渐地,学生们声音小了,全都沉浸在自己的观察之中。马上他们的思维迸发了,七嘴八舌说着关于大雨的成语。此时,我更是引导他们观察雨景中景物的变化,你一言,我一句,随后让学生试着写《雨景》,一个个手不停挥,交上来的作业令人吃惊。不仅描写细致,更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想,在这个场景中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必定令人难忘。

三、 巧抓生活事例,趣学语文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教师要巧抓生活事例,让学生在兴趣中学语文。恰巧学校要举办“爱心义卖”活动,于是我借此机会大做文章。首先,号召全体学生设计广告语。要求真实、简洁、创新。学生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广告语登上板报,全体参与,个个卯足了劲,好多有创意的广告语令人惊叹。如:心中有爱,处处温暖;爱心暖流,温暖心怀;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其次,选举爱心义卖的经理、会计、营业员。想要当选就得拟好发言稿,上台演讲,用自己的话语、诚心去打动老师、同学。这个过程也是相当热闹,好多平时不愿动笔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的语文学习中,既巩固了书面表达,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语文学习变得妙不可言。

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才能使学习如鱼得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老国正先生说得更为精辟:“读听, 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了生活,读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写说是运用语言表现生活服务生活;脱离了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所依附的文字游戏。而(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盘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