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格格发了几天低烧,妈妈还以为是吹空调着凉了,给她吃了点退烧药,也没有引起注意。可这两天,格格的手心、脚心、口腔内出现了红色米粒大的皮疹,一天晚上,格格老嚷嚷嗓子疼、小包包疼。妈妈心想,宝宝是不是出水痘了,急忙带着宝宝去医院儿科看夜诊,经主治医师诊断,格格得的是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之一,各年龄层均可发病。由于宝宝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的宝宝可占发病人数的90%以上。

症状全接触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在口腔内、手、足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小儿手足口病因与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很相像,所以常被妈妈们混淆,通过以下症状的分析可以帮助妈妈判断,您的宝宝是否患上小儿手足口病。

症状一:体温变化

起病时一般为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多为37.5℃~38.5℃,很少超过39℃。热程持续2~3天。

症状二:皮肤变化

发病时宝宝的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丘疹或疱疹多在一周消退,少数8~12天恢复,疱疹多不破溃,疹后不留色素沉着。

症状三:口腔变化

口腔黏膜充血,其表面可见到黏膜疹,为粟米大小的红色斑疹或疱疹,疹的周围有红晕,部分疱疹破溃形成小溃疡,患儿自觉疼痛致使吞咽困难及流涎,约7~10天愈合。

症状四:连锁反应

发病时宝宝的颌下或颈侧可摸到直径1厘米~2厘米大小的淋巴结,而且宝宝还有轻微疼痛。它的连锁反应还会导致宝宝在病程中伴有食欲不振、拒食、烦躁、咳嗽、腹泻等症状。

就医指征

妈妈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严密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护理指南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护理为主。因此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妈妈应配合医生,做好家庭的护理工作。

让宝宝待在家里

首先应将宝宝进行隔离。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疱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宝宝更好的恢复体力,抵抗疾病。

远离污浊的空气

一定要保证宝宝的房间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宝宝发病的阶段最好谢绝亲人的探望,避免人员过多或吸烟造成的空气污浊,从而导致继发感染。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