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玛丽·塔里奥妮:让芭蕾用脚尖跳舞

《黑天鹅》中波曼饰演的妮娜甘愿为芭蕾之美堕入无边的黑暗,但在最初,芭蕾却没女人什么事,像中国京剧一样,女性角色都是爷们扮的。

从18世纪起,一直被男性垄断的芭蕾舞坛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

起初,芭蕾舞者表演时穿的是笨重的拖地长裙,观众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脚部舞蹈动作。匈牙利一位叫玛丽·安妮的舞蹈家力排众议,将裙子改短,目的就是让人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她的脚底功夫。

尽管这条舞裙只是短到脚踝处,观众已经叹为观止,震撼不已了。

19世纪是一个浪漫的年代。喜新厌旧的人们再不愿意看希腊神话改编的舞剧,过气神仙与烂熟于心的英雄事迹远不如异域传奇来得有趣。浪漫芭蕾应运而生。

为了表达新观念,芭蕾技巧,尤其是专为女舞者设计的芭蕾技巧进一步丰富。比如,她们学会脚尖起舞。

脚尖技术是玛丽·塔里奥妮的绝活。她的父亲,意大利编舞家费力波·塔里奥妮为她创作了历史上的第一部浪漫芭蕾舞剧《仙女》。扮演小仙女的玛丽穿着齐膝高的白色舞裙,露出修长的脖颈和光洁的手臂,完美地使用脚尖技术,以翩翩飞舞的形象传达出轻盈飘逸的意境。

踮脚舞动的女演员仿佛一直在空中飘动,很少和大地接触。这些动作使女芭蕾舞者变成舞台上最重要的人,曾是顶梁柱的男舞者不幸沦为搬运工———负责托举,以凸显他的女搭档是多么地轻如鹅毛。

玛丽·塔里奥妮在芭蕾上的造诣使她一跃成为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芭蕾舞女演员之一”。

据说,有一次她表演结束后,恋恋不舍的观众看到她离场,伤心不已。一位厨师捡来她的一只舞鞋,煮了,和她的粉丝一起享用。可见,古代的粉丝更疯狂。

2 肯尼思·洛斯:用物理学教芭蕾

一个青年芭蕾舞团里,小男孩清一色的紧身连衣裤配白衬衫,女孩都时髦俏丽,头发整整齐齐地盘起来。

在朝气蓬勃的孩子堆里,肯尼思·洛斯特别显眼:他身材高大,头发灰白,脚下却踩着芭蕾舞鞋。

洛斯已经年过40了!

洛斯并不是神经病患者,他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而促使他穿上芭蕾舞鞋、学起金鸡独立的,竟是自己的一次灵光乍现。

那年,小女儿嚷着要学芭蕾舞,小儿子也表示很有兴趣。也许是一时兴起,洛斯决定要当潮流老爸,便和儿女们一同参加宾夕法尼亚州青年芭蕾舞中心的舞蹈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洛斯笑称:“班里最高的孩子才到我腰间。”

谁知,反倒是半路出家的洛斯坚持到了最后。儿子一年半后退出,女儿练了七年,最终还是宣告放弃。

洛斯不曾落下一节课,一周练习15个小时,有一次还在《睡美人》中扮演王子。只是,他对老师的教法很不满意。

作为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实验高能物理专业的科班科学人士,他开始运用物理知识来学甩鞭转和其他动作。

结合芭蕾舞与物理学,他写过两本书。最轰动的一本———《舞蹈中的物理学》,就是他与美国芭蕾舞剧院的女演员辛西雅·哈维合写的。

在自己开办的舞蹈中心里,洛斯忙着指导男女学员配合完成动作,还不忘插点物理知识:“为什么男生推转女生后,如果她直起身子,收拢腿,就能快速转动起来?”

“扭……矩……”调皮的小孩们故意拖长语调,很显然,他们并不是沉醉物理学的科学怪胎。

洛斯很自然地解释扭矩并不是实现这个动作的关键。他耐心地教给孩子们“角动量=惯性矩×角速度”这个公式,告诉他们在角动量不变的情况下,收拢手脚意味着惯性矩减少,那么加速度就会增大。

有的报道将他形容为雄心勃勃的科学家———“他要将芭蕾变成科学”!但,这根本不是洛斯学芭蕾的初衷。洛斯始终认为,懂点科学原理对芭蕾舞者不无裨益。

最让洛斯兴奋的,不是终于破解某个动作的奥秘,而是在青年芭蕾中心打杂。拉幕布时,在后台看到孩子们完美地完成动作,他的眼泪会不由自主流下来。

有件事洛斯一直津津乐道。几年前,他教“剪式变身跳”时,突然问:有没有人能在半空中转身360度,而不是标准的180度?当时,没一个小孩能做到。只有一个瘦小的女孩愿意试一试。

洛斯给她详尽解释角动量的原理:要想完整转一圈,到达最高点时要靠拢双腿,与身体躯干保持直线状态。这个小女孩起跳后,双手双脚尽量向转动轴收拢,结果,她转了270度。

看到小女孩脸上震惊的幸福,洛斯流泪了,对他而言,这就是芭蕾与物理学带给他最大的乐趣。

3 芭蕾经典动作的力学原理

如果你会跳芭蕾舞,大可以像其他舞蹈形式的艺术家一样,用肢体语言述说家长里短。只不过比起其他舞者,你得掌握更多技惊四方的利器。芭蕾舞的许多动作不是常人能消受的,可一旦你顺利完成了,必会光芒万丈,照得别人睁不开眼。

剪式变身跳 Grand jete en tournant

■基本物理知识

扭矩:使机械元件转动的力矩称为转动力矩,简称转矩。机械元件在转矩作用下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扭转变形,故转矩有时又称为扭矩。

有的芭蕾老师会教你:“放平肩和臀,笔直往上跳,达到顶点再往右转身,这样转才最漂亮!”

实际上,这种要求并不科学。

要转动必须有扭矩,而身体一旦脱离地面的作用,悬浮在空中,不可能获取扭矩,因而不可能在空中做任何旋转。

阿拉贝斯克舞姿 Arabesque

■基本物理知识

角动量:表示使物体停止转动难易程度的量。

惯性矩:描述一个物体抵抗扭动、扭转的能力。惯性矩是物体相对于一个点(围绕旋转的点)而言的物理量。惯性矩=物体质量M×重心到该点的距离L

角速度:描述物体转动或以质点绕另一质点转动快慢和转动方向的物理量。

角动量=惯性矩×角速度

阿拉贝斯克为芭蕾舞的基本舞姿,舞者单腿半蹲或直立,另一腿往后伸直,与支撑腿成直角,双臂成与此一致的姿势,从而构成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若此时男伴转一下她的身体,她就会像竖立的铅笔一样快速旋转起来。

乍一看,像是男演员给的力使女舞者动起来了,仔细分析,其实不然。女演员的旋转伴随着收腿动作,意味着惯性矩变小(在旋转物体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重心到旋转轴点的距离缩短了)。男演员给了女演员最初的转力后,女演员的角动量保持不变,根据公式:角动量=惯性矩×角速度,惯性矩变小,角速度就必然加大了。

脚尖点地the point

■基本物理知识

净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多个力的向量和,净力是向量。要达到静态平衡,净力必须为零。

金鸡独立并不是个容易的动作。要达到静态平衡,物体重心要位于穿过支撑区的垂直线之上,因为这样净力才能为零。

显而易见,如果支撑区小(如在脚尖上),为了将重心直接置于支撑区正上方,难免出现许多技术性问题。因此,芭蕾舞演员要经过辛苦训练才能轻松自若地“鹤立鸡群”。

甩鞭转 The fouette turn

“弗韦泰”原意为挥鞭,用指一腿抬起在空中急速划圈的单腿转,故称“甩鞭转”。

《黑天鹅》中的妮娜变身黑天鹅后,一出场便是32转的甩鞭转,技惊四座。甩鞭转让观众觉得演员可以永恒旋转,摩擦力好像根本不存在!

可是,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演员每转完一圈,都要从脚尖回到全脚着地,小停顿一下,伸展双臂,面对观众。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方式,就大错特错啦。

演员另一只脚在储存动量,着地后可以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得到一个力,补偿摩擦力的损耗,给自己补充新的转矩,然后再立起脚尖进行下一次旋转。这样既符合科学原理,又省力优美。

一字飞腿Grand jete

“一字飞腿”也称“大跳”,成功的大跳会营造出某种“漂浮凝固”在空中的感觉,人体似乎在达到腾跳顶点时,还在空中水平地滑行了几秒钟。

芭蕾演员起跳后,身体重心做抛物线运动。如果将手臂与腿部一同提起,身体重心到头部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

假如说演员的身体重心在最高点时上升了60.96厘米,那么头部可能只上升了39.62厘米。这样,在接近顶点的一小段时间里,身体在垂直高度上实际没有多大变化,给人水平滑行的幻象。

路易十四:

用皇权推动芭蕾的人

谁也没想到,将芭蕾艺术推向高峰的人,竟然是路易十四。

这位以“朕即国家”著名的法国国王,一生干过两件令后人记忆深刻的大事。一件是能熬,在位72年,在人类历史上的君王中罕有敌手,成功地将他的儿子、孙子统统“熬”进坟墓,最后由曾孙接班。第二件就是能跳。

当路易十四还是小男孩时,就是芭蕾舞的忠实粉丝,每天挥汗如雨地练舞。1643年继位后,对芭蕾的狂热更是一发不可收。

为了过一把明星瘾,他参演了几部又长又复杂的芭蕾剧,塑造的最经典形象是《夜之芭蕾》中的太阳神。大概是他要以太阳自居,放射光芒,驱散黑暗,整个世界都以自己为中心。

路易十四将芭蕾看作权力的象征,认为芭蕾的许多规定与繁多的动作传达的正是一个人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他要求宫廷里的每个人都学会跳芭蕾舞,这种舞蹈的终极目标是达到自制、有序与完美。

只可惜天妒英才,中年后路易十四开始发福,身材日渐臃肿的他拒绝登台演出。只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芭蕾事业的沉迷,1661年独立掌权后,他做了一个改变芭蕾发展历史轨迹的决定:建立皇家舞蹈学院,任命皮埃尔为舞蹈大师。此举开启了芭蕾舞职业化进程。

皮埃尔也不辱使命,发明了一种记录舞步的系统,根据他留下来的文稿,当时规定了身体的五种姿势,便是现在芭蕾舞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