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3、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

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用具:

投影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

教学难点: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勒”“迂”“骏”“涯”。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勾勒、渲染、洒脱、云际。

3、“染”的三点水旁时九? “涩”的右上不是刀?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试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新课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铃一响,我利用大屏幕展示草原的画面,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听觉中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产生一种想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的欲望。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草原旅游好不好?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的朗读草原美丽景色,并且背诵下来,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

1、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2、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那些作品?还记的《林海》课吗?老舍先生从兴安岭向西来到了哪里?内蒙古草原。今天我们就学习《草原》。

二、整体感知,欣赏草原。

1、课件欣赏草原,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子?

2、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草原风光 人情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美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2、用心读所画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

3、你能把那种感受读出来吗?

4、你知道有关描写草原的诗句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而老舍先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品味(演示文稿)

因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6、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7、想不想在欣赏一下让人陶醉的草原,(课件)配着画面背一背。

三、小结。

当我们被美景陶醉时,不但要把所见美景描绘下来,而且此时感受也要写下来。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形象具体。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四、作业。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片断。

课后反思:

1、以“读”感悟,从“读”中去领会句子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我先采用自由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勾划出来,再一句一句地读、然后齐读,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配乐品读。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草原中写“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接下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通过读,充分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这样就达到了增强理解,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观看草原的图片后,我问学生:“你们会用什么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景呢?”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些美景的句子,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抽小组长汇报学习的情况,然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感到了学习的平等、自主、乐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信心,也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的弊端。3、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我安排了一项延伸活动,假如自己就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游览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特点,热情邀请客人来自己的家乡做客?学生立即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进行集体交流汇报。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课后收集现代草原、发展后的今天的草原的图片,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宽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能从文中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2、课件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3、导入课文:草原给我们留下美丽的印象,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的?

(1)生动笔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整理汇报

(4)师评价

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感悟。

提示:从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你想到了什么?

(1)生准备

(2)个别汇报

(3)评价指导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课后反思:

通过视频欣赏,学生了解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象,朗读的也很有语气,学生也能够找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但学生不能将草原的美丽景象与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紧密联系在一起,缺少知识之间的连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