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谁不关心孩子呢?家长爱孩子,可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权威,甚至用命令的口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冗长的道理来说教,甚至极不耐烦地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改变,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对待幼儿教育,父母的管教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是一味的说教会激起孩子本能的叛逆和反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暗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家长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 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

语言暗示:

芹芹是个性格温顺的孩子,说起话来细声细语,模样更是惹人喜欢。可她做起事来慢吞吞,吃饭慢,走路慢,写字画画都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尤其是早晨起床,没 有半小时,这个“小磨蹭”就穿不好衣服。妈妈的耐心都让她给“磨”没了,常常对她不耐烦地大吼:“你快点好不好?没见过你这么慢的孩子”还跟外人诉苦: “这孩子慢得让我们真没辙”。

其实,家长应尽量避免当着身旁的人批评和数落孩子,反而应给她鼓励性刺激:“我们家芹芹起床穿衣动作好快,她下次会比我们的动作还快呢……”往往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

点评:“语言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传递意思,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法,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家长建议的方向发展。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可以做到”等语言暗示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

 行为暗示:

新新爱热闹,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成了“人来疯”,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抢水果吃,拉着客人跟他比试“武功”,让人啼笑皆非,让父母很尴尬。

幼儿的自制力差,关键时候不“长”记性。哪怕你已经说明道理,制定规矩,还是应该给孩子明确的停止“疯”的提示,但这种提示不宜是打骂的强制手段。可以和孩子约定好的基础上,用咳嗽、眼神或是摇头等动作加以禁止孩子的“疯”劲。

点评:用表情、动作等示意立场和态度,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起的大姆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孩子的自尊。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