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才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或技术成果基础上的,音乐创新也不例外。创新其实也是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和进一步强化。例如,只有具备了节奏、节拍的基本概念和击打能力,才能为歌曲伴奏,只有分析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小动物的动作、鸣叫,交通工具鸣号的长短等),才能得心应手地将它们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曲有二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猪儿在农场啰啰,猪儿在农场啰啰,猪儿在农场啰啰叫,猪儿在农场啰啰。”第二段歌词除了把猪儿改成小鸭,其余部分均不变。学生唱会后,老师说:“你们在农场还看到了什么动物?能不能把它们编到歌词里面去,并把它们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个创作要求并不高,学生们很快地就把小羊、小鹅等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但有一个同学在创作时碰到了困难,他起先想创作小白兔的歌,觉得不行,接着想创作小马的歌,还是不行,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动物创作歌呢?”学生回答说,不知道这些动物怎么叫。这时另一个同学急切地向老师表示,他能够创作小马的歌。原来,这位学生用小马的马蹄声“嗒、嗒、嗒、嗒”替代动物的叫声,创作了小马的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前一位学生的思维没有问题,只是他在思维的多向性方面出了问题,“模仿动物的叫声”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他的思维方向,使他的创作进程受到了阻碍。因此,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并加以引导,提高他们思维的质量。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地唱游、律动、游戏、自编旋律、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1、重视节奏的训练和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比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等。在此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 了|坐坐 好|”,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 | 仔细的做|,春节到|敲锣打鼓 真热|闹呀|, 下雪了|雪花 雪花|满天 飘|”等等。从这些简单的1-2小节的创作,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如《上学》,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教师拍“清晨我去|上学 校|”,学生就边拍节奏说“见到 老师|敬个 礼|,见到 同学|问声 好|,太阳 公公|咪咪 笑|,小草 弯腰|把手招|”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学会一首歌曲后,请学生编一编节奏,要求把拍手、拍腿、跺脚配在一起为歌曲伴奏;也可以选择打击乐器敲打自己创编的节奏,一边唱一边伴奏。人人争先恐后,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语,拍出最好的节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创作,这样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创作能力。

2、加强情感的体验与培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经常采用欣赏、律动等方法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并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唱歌曲《爱劳动》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让他们感受整首乐曲的情绪,领悟到“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生动的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结合即兴表演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体会音乐的情感。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听完曲子后,依据曲子描绘的意境,创作画面,帮助理解歌曲的内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占绝对的优势,可以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各自对音乐的不同情感体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欣赏《小燕子》为例,这一课的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并区分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性理解“柔和舒展”与“坚定有力”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音乐画旋律线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通过听和画,学生把“柔和舒展”的旋律画成了“~~~~”,把“坚定有力”的旋律画成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又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曲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春天和想到的春天画出来,学生就纷纷用各种各样的颜色作画,并说,“这里是春天,有许多小黄鹂在欢叫;这里是春天,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在歌唱。”这时,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学生们的手中都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使他们更容易、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3、激发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解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时,不是先写出这两种记号,而是先让学生听老师敲鼓的力度变化,再要求学生用声音、动作或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听完后,用模仿火车进站和远去的声音来表示渐强、渐弱;有的同学听完后用手势的高低、大小幅度表示渐弱、渐强的变化;有的同学用吹气球时气球大小变化的动作来表示这种感受;更多的同学用五花八门的图形表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列举几种表示渐弱的图形:

老师根据这些图形的共性,抽象地概括出了力度记号“ ”,从而既讲解了乐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教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制了教具——彩绸筷子,做到人手一副,全面参与,学生既可以把它当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又可以舞起筷子末端的彩绸,热情表演,增加了歌曲的气氛。

此外,在歌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让他们根据想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自己来决定采用独唱、齐唱、舞蹈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我在教唱《打花巴掌》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我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平时的活动,给歌曲填词。同学们的创作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讲卫生、爱劳动、爱唱歌等一段段新词应运而生,使歌曲内容更富新意。

4、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表演教学中,可以通过听歌曲录音或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如教学《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内容,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歌曲中描绘的音乐形象,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分角色表演,最后,还让学生为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把它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来表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不知不觉中毫无困难地学会了歌曲。

又如,在每节课的最后,我总是留有一段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表演。每次都让二、三个学生给全班同学表演节目,演完后让他们来邀请下一个表演者,被点到的同学有二、三天的准备时间,下一节音乐课就由他们为全班同学表演。对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节目,我都给予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小结。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表演的学生,我总是多加表扬、鼓励,以培养他们表演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对那些有一定表演基础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是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自编节目,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在陶冶情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