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才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或技术成果基础上的,音乐创新也不例外。创新其实也是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和进一步强化。例如,只有具备了节奏、节拍的基本概念和击打能力,才能为歌曲伴奏,只有分析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小动物的动作、鸣叫,交通工具鸣号的长短等),才能得心应手地将它们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曲有二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猪儿在农场啰啰,猪儿在农场啰啰,猪儿在农场啰啰叫,猪儿在农场啰啰。”第二段歌词除了把猪儿改成小鸭,其余部分均不变。学生唱会后,老师说:“你们在农场还看到了什么动物?能不能把它们编到歌词里面去,并把它们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个创作要求并不高,学生们很快地就把小羊、小鹅等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但有一个同学在创作时碰到了困难,他起先想创作小白兔的歌,觉得不行,接着想创作小马的歌,还是不行,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动物创作歌呢?”学生回答说,不知道这些动物怎么叫。这时另一个同学急切地向老师表示,他能够创作小马的歌。原来,这位学生用小马的马蹄声“嗒、嗒、嗒、嗒”替代动物的叫声,创作了小马的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前一位学生的思维没有问题,只是他在思维的多向性方面出了问题,“模仿动物的叫声”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他的思维方向,使他的创作进程受到了阻碍。因此,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并加以引导,提高他们思维的质量。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地唱游、律动、游戏、自编旋律、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1、重视节奏的训练和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比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等。在此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 了|坐坐 好|”,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 | 仔细的做|,春节到|敲锣打鼓 真热|闹呀|, 下雪了|雪花 雪花|满天 飘|”等等。从这些简单的1-2小节的创作,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如《上学》,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教师拍“清晨我去|上学 校|”,学生就边拍节奏说“见到 老师|敬个 礼|,见到 同学|问声 好|,太阳 公公|咪咪 笑|,小草 弯腰|把手招|”等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