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多给学生1分钟!

一位老师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道培养创新思维的说话题: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自己编写一段故事。学生们踊跃发言,他们的奇思妙想赢得了阵阵掌声,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点头赞许。这时,在举起的小手中,怯生生半伸半就地伸出了一只小手。主讲老师叫了那名同学。这位同学站起来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它又……”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连忙打断了他的话,示意让他坐下,并言归正传: “我们不能像井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此时,这位同学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鼓励他把课堂上被老师打断没有说出来的话再说出来。无论我怎样鼓励、启发,他总是闭口缄言。后来,他终于答应把要说的话用笔写下来。他写道:只见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小河里流淌着乌黑发臭的废水,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昔日的小伙伴小鱼、小虾、螃蟹都不见了,只剩下青蛙孤零零的一个,它很害怕,它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又跳回了井里。

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多么独特的观点啊,但它却违背了老师的教学意图,一朵创新的火花还未来得及绽放,就熄灭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学生那盏微弱的自信之灯。

老师们讲惯了师道尊严,面对学生,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一贯正确。因而,过分的“自信”于自己的判断,在所谓的“标准答案”面前吝啬得不愿多给学生1分钟。但我相信,再高明的老师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或许,1分钟对于老师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每分钟都有可能诞生一个新的世界。而且,有可能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截然相反。给学生1分钟,有时足以化解一场误会,收获一份欣喜。相反,缺少这1分钟,老师用再长的时间也可能无法弥补。短短的1分钟并非可有可无,在这1分钟的背后,凸现的是老师的宽容、信任和期待,是对一颗脆弱心灵最细致入微的呵护。

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对着大山呼唤:我理解你。高山的回答便是:我理解你。我想,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灵失去了应有的耐心,那么,还能期待学生心灵的回音吗?

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当面对孩子幼稚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要紧的不是急于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耐心、再耐心地“听一听”。也许,只是 1分钟的等待,创新之泉便会汩汩涌出。

老师,请多给学生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