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平原晚报》报道:《民歌剪纸可能进中小学课堂》文中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目前,传统戏剧如京剧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文化部将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出台相关文件,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童谣是在儿童间流传的形式比较简短的歌谣。二者虽有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都是口头传唱的歌。既然民歌可能进课堂,那么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校园新童谣理所当然地也可编成校本教材进课堂。再者,北京小学已率先把新童谣作为校本课程进校园、进课堂。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新童谣也是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李长春的让“八荣八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讲话精神。

开发校本教材,进行“用童谣为学生开辟健康成长通道”的课题研究,也是依据新乡市教育局的精神。2006年9月17日的《新乡日报(道德周刊)》一版刊登了一则标题为《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童谣编创普及活动》的消息。文中说:各县(区)教育局要认真组织,积极开展童谣的编创普及推广工作,要注意收集、宣传、普及校园文化的成果、典型。省教育厅将组织展示,交流。由此看来,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用童谣为学生开辟健康成长通道”的课题研究,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达到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目的。

三、研究开发和实施过程

由于我们的目的明确、准备充分、信心十足、进展顺利。

1、购买童谣书籍,研究创作规律

我们到图书阅览室去翻阅有关童谣的书籍,到省、市12家书店购买了《儿童歌谣600首》、《365夜儿歌》、《童谣》等18本儿歌类书籍,通过对比、学习、研究,归结出童谣的创作基本规律,发现这些童谣多数是旧作的重新组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有的已过时与当前的政策不符,有的格调低沉无聊,有的空洞缥缈,有的不切合家庭、社会、校园生活,不紧和学生教材。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总结出写童谣的“四要”:即一要主题突出,二要注意压韵,三要每句字数差不多,四要切合实际。每首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编写童谣的要领,我们还自编了一首《编童谣》:“童谣民歌你多瞧,从中领悟小诀窍。留心观察身边事,比着葫芦学画瓢。每首注意要压韵,实在不行变韵脚。字数同样为最好,有时可多也可少。打开思路编童谣,赞美生活陶情操。”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