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我在台北做一场关于儿童图画书的演讲,几位听众在中场休息时围着我谈中译版本常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位愤愤地抱怨某位译者“每次都把好好的书译得那么糟糕,感觉都不对。”她接着说看得出来那些书的题材内容很好,很贴近小孩的生活和兴趣,但是“译得太差了,念起来感觉好奇怪,我只好到诚品找原文的书。”最后她问我为什么那位译者还一直翻译图画书。当时的情况和时间无法让我进一步讨论,我只能建议她直接向出版社表达她的意见。

热闹的儿童图画书市场上,翻译的作品占大多数。它们已成为许多小孩喜爱的课外读物,也逐渐被纳入许多校园的教学计画。这些书在翻译方面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重视和讨论。那位听众不满的表情和声音令我印象深刻,而且,我特别记得她多次提到“感觉”的问题。我想,她所谓的“感觉”问题不只是一般认为个人主观的好恶;对儿童图画书而言,很可能涉及儿童图画书这个独特的文类及其诉求对象之间的关系。儿童图画书以精简的文字和诠释性丰富的图像,合力经营让儿童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想象空间,不论文字或图画都要求兼具意义和美感。而在简约的书面下,经常涵藏创作者在文化儿童观、教育理念、儿童发展、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概念。因此,文图的合作其实架构出许多“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的空间。那些空间里有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包括气氛、意境、情绪、节奏及各种抽象理念等等。从读者的角度而言,综合起来就是整本书传递出来的“感觉”。

所以,有些翻译作品即使写出来的字词意义都可在字典上找到证明、句子看起来完整、读者也可以像那位听众一样看出那本书想讲什么事情;但如果原作者懂中文,看了之后却可能大声抗议:“这完全不是我的讲法!”对敏锐的读者而言,简言之──“感觉”糟透了。因为字意背后蕴涵的空间出了问题。

儿童图画书这个文类在本质上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或儿童漫画都不一样,文字所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好的作品严格要求处理文字的译者必须有解读图像的能力,而且能从小孩的观点来看。现今在这个领域里工作的成人,恐怕多不是看着这类书长大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关怀经验,又缺乏适当的教育训练或专门研究,即使是文学名家,翻译时恐怕也会因不了解这个文类而踩到地雷,一本好书受轻伤、重伤或阵亡,全凭运气。至于爱书如命的读者,多半只有节哀顺变。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位听众的难过和愤怒,因为那正是身为译者的警惕。

深不可测的童画图书世界

身为英文儿童图画书的译者,我来回穿梭在中文和英文两个世界之间,不论字数多少,世界永远深不可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