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主题 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力要不要,那当然要,不等于语文素养的概念。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提升的动态过程。

语文素养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显性言语行为);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言思维(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言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休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言语行为的背景)。 有人讲语文素养可以构成一个冰山的模型。语文素养比真正能够构成冰山一角的东西厚重的 多。第一,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 第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生长、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三,语文素养的结构和动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

丁培忠老先生载《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文中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它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丁教授是从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要素的角度来下的定义。我的观点: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对语文及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的统一”,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与语文相关的各要素的统一”。 ——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成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态度和人文素养”,而且更重要地是促成这些方面的要素在学生身上的“统一”。

强调这些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这些要素在人身上的统一,使得定义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强调统一,也比较符合倪教授关于素养的论述——“第一,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第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生长、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三,语文素养的结构和动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 搞清楚这些,可以使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用整合的、整体的观点来实施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