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出生于公元508年,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是隋朝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他在少年时期,就以大智大勇闻名遐迩。

杜伏威小的时候,生得虎背熊腰,天资聪敏,喜欢读书,也喜舞枪弄棒。为此,到他六七岁时,就有了一身本领,村里人没有敢和他比试的。他自幼有侠义心肠,好打抱不平。家中虽然贫穷,却从不看重钱财,每遇到沿街乞讨的,家中即使有一口吃的,也要拿出来送人。为此,村里的人都对他很敬重,称他为“侠童”。

杜伏威九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待办完父母的丧事,家中已一无所有。他有一个朋友叫辅公柘,和他结成了“刎颈之交”。他见杜伏威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便让他到自己的姑姑家放羊谋生。杜伏威在放羊期间,仍不忘读书、练武。他常对辅公柘说:“大丈夫就应该刻苦读书、练武,志在四方,干一番大业,我决不会甘心一辈子放羊的。”

有一天,杜伏威正在野外放羊,遇到数百名难民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坐在地上啼饥号寒。恰巧这时辅公柘来找杜伏威学习武艺,见到难民饿成这个样子,心中也很同情,对杜伏威说:“怎么办?我们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饿死吗?你向有‘侠童’之称,快拿个主意吧!

杜伏威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笑着对辅公柘说:“主意倒有一个,就怕你不同意。”

辅公柘坚定地说:“我们乃刎颈之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要能救众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杜伏威道:“好,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就把这些羊杀了,以解燃眉之急吧!”

辅公柘说:“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

然后,他便高声对难民喊道:“叔叔伯伯们,你们不是饿了吗?我们何不把这些羊杀掉充饥?”

辅公柘说罢,便和杜伏威拿过练武的刀来率先砍倒了两只羊。

众难民闻言,一拥而上,有的放血,有的剥皮,有的拣柴,有的用火烤肉。

众难民正狼吞虎咽地吃羊肉,早有人报告了辅公柘的姑姑家,其姑家人见难民人多势重,不敢招惹,便把难民作为“强盗”闹事告到官府。官府听说,迅速赶来缉拿。

难民见远处来了官兵,不由得心慌,纷纷准备逃走。杜伏威却高声对大家说:“叔叔伯伯们,现在朝廷昏庸腐败,官府欺压百姓,我们逃也是饿死,被官兵抓住杀头也要死,反正都是死,为何不起来造反?我们今若杀死官军,占山为王,说不定还有一线生路啊!”

众难民一听,觉得也只有这条道了,便群情激昂,拿起棍棒,在杜伏威和辅公柘的带领下,杀声震天地向官军冲去。

经过一场短兵相接,官军死伤惨重,带军首领见这伙“强盗”如此拼命,料不能敌,便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官军走后,众人知道官府不会就此罢休,遂在辅公柘的提议下,一致推举杜伏威为首领,索性拉起造反的大旗,去了长白山。这年,杜伏威年只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