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束后,教师把数据罗列之后直接引出实验结论,对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没有充分挖掘,浪费了学生辛苦获得的宝贵数据资源,这样简单的处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所谓“异样”数据指的是不能支持实验结论的数据,它产生的原因较多,课堂上也经常出现。教师不敢把那些“异样”的数据拿出来分析,或者是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是担心这些数据会打乱自己的课堂节奏,其实有时候这些看似没有规律的数据,无法得出“科学结论”的数据,本应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本质、培养理性态度的好机会。

3.实验数据分析意识浅薄

教师本身的科学态度和素养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维高度。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教师对数据教学的指导,特别是对一些特殊数据的处理方式欠妥。另外学生在实验时兴趣很高,而到了对数据整理分析时就出现了从众心理,造成课堂上随意修改、估计、揣测数据。

二、实验数据分析的策略应对

(一)精心整理,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就如一粒粒珍珠,只有精心整理串联成项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往往只关注事物的局部特点而非整体现象,关注的是个别的数字而非一组有内涵联系的数据,因此对数据的整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实验中如果数据是一组连续数据或对比数据,特别是应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采用列表法、作图法等整理数据,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1.列表法

如在教学教科版五下《沉与浮》单元,讲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学生对于这样的概念的建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 “你认为一块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的时候,状况下浮力大?”;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是一样大的,也有少数的学生说不知道的,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通过实验来得以论证。而对实验所得的数据是分散零乱的,教师就可以设计一表格让学生按要求记录,在接下去的的实验数据分析中就应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一下各组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并以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为例,进行全班的分析、讨论。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