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认为,管理是一种素质,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班务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所以应该人人参与管理。管理,其实就是让学生担负一份责任。有一位小学的副校长在介绍教育经验时说:她的学生“人人都有责任田”。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也在他的微博中说:“让学生在责任中长大”。这些观点给我印象很深。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抓住孩子们的责任感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人对一个市离婚情况作了调查,近两年,这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离婚率上升,而其中有30%的离异者是80后的青年。专家分析,80后结婚三两年就分手的原因是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有独立生活过,更没有管过家,生活能力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所以小两口关系容易破裂,以至劳燕分飞。我认为这种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独生子女比率仍然较高,他们从小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衣食无忧,在学校也有老师管着,除了学习外,没有自己要操心的事,时间一长,部分小孩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心理,因此小学教育中责任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呢?通过学习,我认为主要就是主体参与,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有责任。对于毫无责任意识的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让他负责一些很小的具体工作,比如管理几张课桌或一组课桌的卫生,启发他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琐屑的事,交给几个班干部,往往搞不好,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班主任可尽量将工作细化,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既做管理者,也做被管理者。班干部可轮流当,人人有责,各显其能。对于少数组织能力确差一些的学生可做一些具体管理工作。总之,通过参与管理,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责任感,都是班上的主人,都在责任中成长。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老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受到熏陶。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都认认真真,遇到问题虚心向人请教,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就会模仿,养成事事负责任的习惯。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局限在学校,要向家庭,向社会逐步渗透,在家庭,小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吃穿不愁,连天气变化加减衣服都有父母包办,所以无忧无虑,养尊处优,责任意识淡薄,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人,对社会很少想到自己有什么责任;不讲原则,不思进取,不讲奉献;万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在感恩教育的同时,进行责任感教育,(因为单纯的感恩报恩教育,有部分学生觉得长辈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报恩)。灌输一种“我在家中有责任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报恩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责任。同时,还要渗透一些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知道,我们总是要长大的,“将来的我们,一定是主人”,是主人,当然就要负主人的责任,这种责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小事开始,比喻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仅是讲究卫生,还是避免对别的人群造成危害等等。这样坚持下去,正如有的老师所说:“认真出效益,坚持能大成。”

责任感的强弱,还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沃尔特·米勒就曾说过:“责任心是通往梦想的关键的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热爱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但要真爱他们,就必须为他们从长远考虑,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爱是一种呵护,但不是骄纵,也不是迁就。《战国策·赵策》中记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惠文王去世后,秦国趁势攻赵,赵太后请齐国出兵援助,齐国愿意出兵,但要求以赵太后的小儿子作人质;赵太后听后不愿意将小儿子送齐国做人质。赵国左师(执政大臣)劝说赵太后,委婉的指出赵太后溺爱幼子,不让他为国家担负风险、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是真爱,赵太后终于被说动,将小儿子长安君送齐国为质,齐国也出兵解了赵国之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历来教育儿女从小担负责任的重要例证。但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强调爱,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有失偏颇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责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事。讲道理,孩子们往往不爱听,出现听觉疲劳,而多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效果会更好一点。其次是要建立奖励机制,对班级负责任的有成效班干部或一般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对在家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学生要给予口头奖励。三是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他们将来担负的责任结合起来,积累知识、增强能力是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还有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担负一定的责任,锻炼他们的责任能力,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会健康成长,会健步走向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