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医学上叫“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面黄肌瘦,精神痿靡,饮食不佳,腹胀,大便拉稀而酸臭异常。常见于1-3岁的儿童。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进食随意性很大,常因急性消化不良而转为慢性营养障碍,故小儿疳积症并不少见。中医在小儿疳积的治疗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刮痧疗法

(1)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见图8-2-1、图8-2-2、图8-2-3、图8-2-4、图8-2-5、图8-2-6)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四缝: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缝纹的中央。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胁部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然后放痧鱼际、四缝,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拭腹部章门、天枢穴,30次,不宜过重,出痧为度。鱼际、四缝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针四缝”法

取三棱针在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个指头的第二节指横纹中央,经局部消毒后,避开静脉,迅速点刺,挤出黄豆般大小的淡黄色液体(为关节积液),然后以消毒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

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较弱差的患儿,宜采用浅刺、少刺的轻刺激。反之,则应采用深刺、多刺的强刺激。

“针四缝”治疗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可适用于1~7岁的患儿。除了疳积外,“针四缝”也有助于小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儿童矮小症也有不错的疗效。

捏脊法

捏脊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儿科治疗方法:用食指的拇指从患儿的尾骶骨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采用推、捏、提、按的综合方法,向上至颈椎反复操作3次。在推捏过程中,每捏3下,须将皮肤往斜上方提起,如手法得当,可在第2-5腰椎处听到一种轻微的响声。推捏完毕,再用拇指在腰部两侧的肾俞穴(双腰窝离脊中2公分处)点按5-7下。此法宜在晨起前进行,每日1次,连续7天为1疗程,一般可在2-5个疗程内获得明显疗效。捏脊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升降气机的特殊作用。

通过捏脊可使脾胃功能在正常的气机运转中恢复和加强。据研究,捏脊可促进胃液分泌,使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浓度升高,使免疫机能加强。此法简便易行,节约经济,且患儿易接受而无副作用。不过,疳积是慢性疾病,无论药物医治还是捏脊调治,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事倍功半。

推拿法

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加减治疗

(1)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

(2)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食疗方法

常见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奶块或食物,腹胀而硬,大便酸臭,烦躁哭闹,舌苔白厚腻,脉滑有力。治以消食导滞,可用:

(1)莱菔子散:莱菔子6克,研末,水调服。莱菔子即萝卜子,有消食理气宽中的功效。

(2)橘饼汁:橘饼适量,泡水代茶饮。橘饼功能宽中下气,消食化滞。

(3)麦芽山楂饮:炒麦芽10克,炒山楂片3克,红糖适量。煎水饮用。麦芽、山楂均能消食导滞。

(4)橙子煎:将橙子切开,用水泡去酸味,然后加蜂蜜煎汤频服。橙子有消食化痰之功,此煎有助消化、促进食欲的作用。

(5)消食散:谷芽、山楂、槟榔、枳壳各等份,为末,每次服1.5克,开水送服。以上四药皆为消食导滞之品。

(6)枣糕:用大麦面或高梁面或小米面,加红枣蒸糕食用。以上三种面有健脾消食之功,加红枣做糕,消中有补。

(7)鸡內金粉粥:取鸡內金6个,干橘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将橘皮、鸡内金、砂仁三物研末调入米粥中,早晚食用。

(8)生地麦芽饮:取生地、麦芽各P5克。煎水,加冰糖适量饮用。二物相配,有消食开胃、生津止渴作用。可治疗因食滞不化产生滞热(食火),而出现口渴喜饮、两颊发红、烦躁不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