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幼儿开始思考着,操作着桌上的人民币,各抒己见。

幼1:老师,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的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教师眼中透露出有点失望的神情)

幼2:我是这样分的,1角的归1角,5角的归5角,1元的归1元……

师(迫不及待地):你可能没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幼2的小手毅然高举着,似乎还有话说)

幼3: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这种的放在一起,那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

师:可以这样分吗?(老师愈发失望)

幼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类似这样的情景,我们或许并不陌生。这种貌似热烈的对话教学,实质是一种控制式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对话中,答案是预先设定的,只是为了展现新课程的生成理念,从形式上做了点功夫。教学过程实施前,老师心中早已有了完美答案,不能正确对待个体认识差异,压抑幼儿独特的思想。教学过程缺失自由开放,没有幼儿的声音,有的只是老师提问的声音,幼儿只需要根据老师的提问、引导就能猜测到老师预设的答案。

这种对话所讨论的不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而是老师个人的主观意念。幼儿的发言也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老师的意念。课堂上精彩灵动的现场资源,幼儿自主生发的个性化经验,或被漠视,或被压抑,只有与老师预设答案一致的回答才得到肯定和认可,只有符合老师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正确的思路。老师虽然也组织幼儿讨论或操作,但老师只是根据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幼儿的发言或发现做绝对的评判。对计划外的教学事件视为麻烦,要么一棍子打死,要么利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将教学思路引到预设的轨道上来。上课成了完成教案的过程。这种忽视生成理念的课堂教学应当彻底抛弃。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应正确解读生成理念,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注意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元素和资源,随机判断非预期事件的价值,或巧妙引回,或灵动生成,生成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促进幼儿生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