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了解熟悉民间打击乐器音色的特点,近而喜爱民族音乐。

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并理解乐器合奏发出的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听觉感受与故事中鸭子的姿态、喧哗、戏水、争吵、和解等视觉感受的匹配关系。

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平常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能相互宽容、谅解、谦让。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

孩子试奏小钹、小锣、木鱼等打击乐器,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角色。

活动过程

1.感受乐曲

(1)完整地欣赏第一遍。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独特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能听出乐曲里有哪些乐器演奏吗?(小钹、大锣、木鱼)

(2)完整地欣赏第二遍。教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个音乐里有些声音你们在哪里听到过?然后告诉大家。

(3)教师归纳:这首乐曲主要是有小钹、大锣、木鱼、三种乐器演奏。我们中国老百姓在过年、过节时都喜欢用这几种乐器来敲敲打打地演奏,表示快乐的心情和热闹的气氛。

(4)乐器演奏。介绍主要演奏乐器小钹。教师随乐曲演奏一遍,幼儿欣赏。

2.故事导人

介绍打击乐的曲名。教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乐曲,名字叫“鸭子拌嘴”,谁知道“拌嘴”是什么意思?我给你们讲一讲音乐里鸭子是怎样拌嘴的。(讲故事)

3.故事与乐曲相匹配

(1)完整欣赏一遍。教师:我们一起听一听音乐里小鸭子们拌嘴的故事。听完后我要问你们,小鸭子和鸭妈妈的叫声有什么不同?表现鸭子走路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2)分段欣赏。教师:①鸭妈妈叫鸭宝宝起来时叫了几声?表现鸭宝宝们站起来的声音和向池塘行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②听!来到池塘里,小鸭子们除了找吃的还会干什么?③你能听出来两只小鸭子开始拌嘴的声音和小鸭子戏解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小鸭子是怎样劝解的?④鸭妈妈说了什么,它们就不吵了?⑤最后的音乐你听了像什么?为什么?

4.随音乐表演

(1)集体表演。我们一起坐在椅子上、随音乐表演鸭子们拌嘴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小鸭子。

(3)幼儿自选角色表演。

附故事

鸭妈妈带着一大群鸭宝宝在安静的午睡,一只小鸭子先醒了,它抖动抖动翅膀,嘎嘎嘎、嘎嘎嘎地叫了几声,叉一摇一摆地走到鸭妈妈身边告诉鸭妈妈,自己饿了,鸭妈妈也抖动抖动翅膀,嘎嘎嘎、嘎嘎嘎地叫了几声,知道要带着孩子们去找吃的了。鸭妈妈扇动着翅膀,招呼着围在自己四周的孩子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来到池塘里。提问:鸭子们在池塘里会干些什么?(捉鱼、洗澡、理毛、潜水、嬉戏等)突然嘎嘎嘎、嘎嘎嘎两只小鸭子因为一点小事儿争吵了起来,一只小鸭子忙着在中问劝架,(打舌响声1234567、7654321、1234567、7654321)可没有用,它们争吵得更凶了。这时鸭妈妈来了,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我平时是怎么教育你们的?提问: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劝解小鸭子(有话慢慢说、宽容、谅解、谦让)两只小鸭子不好意思地,说了声对不起,拥抱在一起和好了。周围的鸭子们看见它们和好了,都嘎嘎地笑了起来,天渐渐地黑了,小鸭子们吃饱了也玩够了,挺着大肚皮一摇一摆地跟着鸭妈妈回家了。

《鸭子拌嘴》是作曲家安志顺1982年编写的一首打击乐曲。乐曲取材于我国西安鼓乐和陕西民间打击乐。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

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这首乐曲使用了六件打击乐器: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乐曲由散板和暑拍两种节奏类型构成。该曲充分运用了打击乐器音色、音量、力度的

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鸭子嬉戏情景。乐曲一开始,小钹模仿鸭子引颈高唱,接着用闷击小钹发出的声音,模仿老鸭“嘎嘎嘎”的叫声,与小鸭子的呜叫声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其间叮咚作响的云锣声和木鱼声,轻盈活跃,勾勒出一群鸭子蹒跚而行的画面。此后,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轻快、时而热烈,并不断穿插鸭子与水钹交替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就像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在一阵热烈的乐声过去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好似鸭群昂首凸肚,摇摇摆摆地远去。为了适合幼儿教育活动的需要,我对原曲进行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