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扬个性,培育创造性人才,科学新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作为教育一线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改变教学方式、不断钻研教材,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这其中我们必然要面对关于新课程改革许多深刻的问题。例如: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下,如何创新科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等。

一、 对于新课程,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看法,其以各种教育观点为表现形态。虽然自然科学以综合理科的形式实施了十年,但我们一直实施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观念,现对于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首先我们必须要在教学观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体系训练和知识传授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例如:在探索燃烧的条件时,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现在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看到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

二、对于新课程,教学方法、方式需要改革

旧的教学方式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每堂课按计划完成,自然科学教学也是如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缺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环境,缺少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学生知识结构面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慢慢地对科学产生厌倦。而新课程的实施,必然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得到改善。

第一、改变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学生不应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二、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时间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些教师眼中,学生只需听老师讲、紧跟教师的思维就行,容不得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符合书本上或教师的标准答案,否则教师就会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不对”或“错了”。这样学生自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都被轻易地否决了。况且,许多科学实验无法通过四十五分钟完成。如豆芽向光性的探索实验、观察土壤性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允许学生走些弯路,不能老是“搀扶”着学生,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不断增强。

第三、注重授课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讲课的过程中主动地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推导得出结论。在活动或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 加深对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其中科学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科学课程新增加了不少天文、地理、环保知识,许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作理论支撑。更何况在平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经常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上,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由于他们对科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不了解,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和从何而去,不知道知识里面蕴涵着怎样的价值态度及智慧和能力,所以这些教师的课就缺乏学科的底蕴,不过是就事论事,只求讲懂、学生记牢,而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不能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学科知识深厚、广博并且扎实,对知识结构把握得十分清楚,要使学生不但能学的懂,而且能抓住知识的核心,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培养出学生自身的逻辑能力、抽象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一种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但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学科底蕴,那么就可以灵活地运用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内容,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和引导。的确有一些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设法来弄懂他,学生还会把课外学到的知识又毫无保留地反馈给老师和学生,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