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出现的“思想雷同”“千篇一律”的雷同化倾向是同质的、一元化思想教育的要求所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行写作教学因为一元的、同一的思想教育的要求和压力使得作文训练本身成了传导文化规范的组成部分,成了学生与社会规范合模的社化过程,而不是培养学生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当社会文化处于封闭、一元的情况下,社会文化分子在没有异质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参照情况下,这一合模过程还不是那么痛苦,感情相对诚挚。当中国文化向世俗化变迁,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分子有了异质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伦范的参照情况下,这一合模过程就变得异常困难,这样的写作教学既达不到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也完成不了思想教育的任务。

目前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文化分子对此颇有非议。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写作教学自身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目的,并且要实现写作教学的思想教育附带功能,写作教学就要走向写作者个体,并且要将异质的、多元的“思想”引入课堂。在此情况之下,个体化写作教学就是有针对性的思考。

一、个体化写作教学含义

个体,即世俗化生活中具体的个人。作为概念,与“群体”相对应。个体化,也就是“成为个体的”“为个体”的活动过程。虽然个人是一切思想、言行的发出者、承担者,但是并非所有的思想、言行都具有个体特征的,例如“人云亦云”、“代圣人立言”的思想和言论就较少个体特点。因为此一个体与彼一个体具有同一性而使得自身的存在价值阙如。换言之,如果说“群体化”是强调思想言行同一性、“全体一律”的话,那么个体化关注的是思想言行的多元和差异性,是各各不同的思想方式、创造精神、个性特点。

在圣化或神化社会里强调人们思想的同一、同质,强调“群体化”;而在世俗化社会里,“个体化”成为文化价值的取向。世俗化社会,就是承认人间世是属于个体的日常生活,没有比个体生活更“高”的生活,它面对每一文化分子实际需要,而不是面对以圣人圣典为规范的圣化社会的要求,个体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世俗化社会所推崇的个体化写作教学,就是从每一文化分子个体需要出发,旨在培养每一个体言语智慧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化写作就是世俗化社会中为“我”的写作。

如果说圣化社会的写作教学培养个人“大我”的声音,是以“我们”的身份在说话,那么在个体化写作教学中,也将培养“小我”的声音,是以“我”的身份在说话。但是在个体化写作教学中,“大我”与“小我”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我”以各种不同的声音构成一丰富多样、深厚广博的“大我”,而不是同一性的“大我”。这就意味着将社会文化中的语言由“公共话语”转为“个人话语”,语言是属人的,而且是属于个人的。这人是具体存在的某个人。“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抑灭了自己的个性……”[i]也就意味着,文章由负载同一性的公共意义向负载差异性个体意义转化,而全部差异性的个体意义将构成有差异性的公共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社会倡导的“新概念作文”和“反作文”[ii]的内涵就在于此。作文要“新概念”、要“反”,可见是对过去写作教学的反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