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胎的宝妈们都有经验在对待孩子的出生的态度,怀孕大宝的时候,不管是孩子的衣服,还是尿不湿等等,都是家里人帮忙买,自己真的很少操心。距离预产期还有大概一个周的时间,家里人就送去医院,就担心出什么意外。然而有了二宝的时候,谁还帮你买衣服。家人总是认为有大宝的旧衣服,根本不要花这个冤枉钱。等到快要分娩的时候,感觉已经有了经验,分娩的前一天还继续上班。第二天早上感觉不舒服,老公才叫的救护车。现在想想二宝真的蛮可怜,什么东西都用大宝以前,真是很委屈二宝呀。

但即使这样我们会发现大宝和二宝的性格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会发现,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往往会截然不同,尽管他们有相同的父母,家庭,邻居。尤其是同性别的两个孩子,个性的差别会特别明显。

其实,置身一个家庭就像置身一个舞台,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角色,各有其明显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一个角色,比如“好孩子”,其他的孩子则会觉得必须找到其他的角色来扮演,比如反叛,爱运动,善于交际等。于是,后面出生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与老大不一样的个性特征。这就是著名的出生顺序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内容,论述了出生顺序的重要性。书中指出,不同家庭中,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其拥有的相似之处,要超过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孩子的相似处。这是由于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通常会对他们自己做出相似的解释,并且对于自己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也是相同的,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我们了解出生顺序理论,并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年幼的孩子们有很好的察觉力,但是他们的解释能力却很差。这一点在对出生顺序进行研究时尤其明显。一种情况的真相远没有孩子自己对这种状况所做出的解释更重要。孩子的行为是以他的解释为基础的。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出了问题时,很多时候是不能就事论事的,必须了解他的家庭近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从源头去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让孩子重新解释发生的自己身上的事情,从而矫正孩子的行为。

比如,有许多老大在老二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这与泉水-大眼睛兜兜提到的大宝成绩上不去的问题基本相似)尽管有些孩子表面看来挺懂事,似乎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老师和家长也在学习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关注老二的出生对老大有没有影响。比如,老大原先陪读的大人有没有发生变化?老大的学习环境有没有影响?老大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大人的帮助?

排除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后,再去观察平时生活中,老大的生活作息有没有受到老二的影响?老大的情绪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等等。总之,从生活中的蛛丝马迹中去寻找排查可能的原因,并一个一个去修复,尽量还原老大之前的生活,主动向老大表达父母的关爱,并让老大感受到父母关注的重点依然在自己身上,这种正向的情绪有利于孩子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遇到过。我的大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小女儿正好两岁多,正值活泼好动贪玩的年龄。当时家里也是爸爸主要管姐姐,我主要管妹妹。在一年级的时候,姐姐在学校的表现很普通。由于精力原因,我也只是安慰自己,静等花开。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一些端倪。于是觉得深度陪伴。比如,每天中午接回家吃饭,聊聊天。每天晚上给予一定的时间单独陪伴,哪怕姐姐作业做完了,聊聊天,散散步,做个手工等,给予姐姐单独相处的时间。

直到现在,我还会陪睡,躺在姐姐的床上,§§她,聊聊天,等她睡着我再回房间睡。从二年级开始,姐姐开始在班上斩¶头角。现在姐姐五年级,成绩一直很稳定,各学科成绩也很平衡,担任学习委员和美术课代表。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能荣获优秀学生称号。

由此可见,关注大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学习的讲解与学习方法的问题,更要从生活当中去关心大孩子,尽量给他一个相对封闭又有大人陪伴关注的学习环境,遇到问题时没有后顾之忧,也没有情绪困扰之忧。

针对泉水-大眼睛兜兜的问题,二宝出生前,大宝的学习陪伴者是谁?尽量保持同一个陪伴者,二宝倒是可以让其他监护人陪伴。因为变更大宝的学习陪伴者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而二宝正好需要适应不同成人的照顾,扩大社交的范围。针对大孩子很幼稚的问题,这几乎是大孩子的通病,在心理学称之为行为倒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老二的出生。现在,明白了根源,具体的方法就无需多言了。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老大怎么这么容易想不通呢?确实如此。作为老二出生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受害者”,老大的心理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用花时间去搞明白,孩子这样想是否有道理,这样于事无补,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出生顺序形成某种结论,并做出不同的反应!而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避免第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的丧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