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既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阅读上,要提出既要提倡“上不封顶”,又要落实“下要保底”。具体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地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刚接班,我发现孩子喜欢看整本书没二十个字的漫画书和一些内容不够健康的“口袋书”。如何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向正道上来呢?我觉得兴趣很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

开学伊始,首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代表

作《青铜葵花》。城市7岁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这样一户农家:祖孙三代,都极“干净”。不仅外表,更在内心,圣洁高尚,清澈透明,犹如水晶,至美至纯———面对苦难,尤其坚韧。为应对社会的贫穷,战胜自然的灾难,继承文化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尊严,他们正直勤恳,相爱相亲,倾其所有,各尽所能,开拓生路,玉汝于成。网上有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并请已经阅读过此书的吴仪同学介绍精彩内容。把她写得读后感写在黑板报上来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吴仪在日记里写到:其中,我最喜欢《青铜葵花》这本书,看了四遍。我看时还真应了网上的那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我第一次哭了4次,第二次哭了3次,第三次哭了2次!同班同学的现身说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纷纷到书店去购买或到图书室去借阅。在阅读了一段时间后,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和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这本书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感想,这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紧接着推荐曹文轩的其它作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很高,渐渐与“口袋书”告别。一个阶段的调整,家长反映,孩子对曹文轩的书产生了兴趣,纷纷购买了曹文轩的所有作品。接下来又推荐了秦文君、罗琳、黄蓓佳、冰心的作品。一学年下来统计:全班48人中阅读曹文轩的作品159本,秦文君的作品118本,罗琳的作品195本、黄蓓佳的作品153、冰心的作品77本,其它书籍512本。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