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业科技的策源地

1919年以后,中国各大学开始设立农学院,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都设有农学院,此外,还出现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后改北京农业大学)这样的专科学校。在这些院校中,集中了我国一批最早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农科专家。当时,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中就有许璇和梁希。许璇(1876—1934)于1913 年获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任农专教授,讲授农政学、土壤学、畜产学等课程,后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在中国农业学科的创建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梁希(1883—1958),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1916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科主任,1923— 1927年又赴德国萨克森林学院研究林产化学,为中国森林开发、林产化学学科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曾任过浙江农校校长的陈嵘(1888— 1971),1913年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科毕业后回国在金陵大学林学系任教。从教数年后又去美、德再攻林学。1917年中华农学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他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他曾编写了中国树木分类学专著。丁颖(1888—1964),1924年从日本帝大农学院毕业归国后,曾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他于1926年在广州石牌中山大学农学院创办稻作试验场。同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沼泽地发现野生稻,用它与农家品种竹粘杂交,育成 “中山1号”水稻品种。这是在世界上进行的将野生稻的种质成功地转移给栽培稻种的首例科学试验。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邹秉文(1893— 1985),1915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继续在该校研究院攻读植物病理学1年。1916年回国后在金陵大学担任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育种学教授。1917年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筹建农科并担任主任。1918年该校改为东南大学,1921年又改为中央大学,他继续任教授兼农科主任、农学院院长。他曾撰写了中国农科大学的第一部植物学教材,并指明“此书具改制之志,凡旧日因袭日本而不合学理之名称,概予改定”。他还曾撰著《中国农业教育问题》一书,力陈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重要。那一时期的农科大学、学院,曾是当时全国农学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棉花品种的选育改良

由于工业原料需求和对外贸易的推动,棉花品种选育原理及选育方法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且得到实业界和国外的支持资助。最早从事棉花品种选育改良研究的是1913年建立的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他们与早期来华的美国棉花改良专家O.F.柯克(Cook,O.F.)、J.B.郭仁风(Griffing,J.B.)等人建立了合作关系,以金大农科为研究中心。他们的研究在十数年间曾影响着中国棉花主栽品种的选用方向。

1917年,穆藕初(1876—1943)等人在上海组织植棉改良社,刊印《植棉浅说》,购备、推广美棉种子,优价采收各地改良新棉。1919年,上海组织纱厂联合会,其中设植棉改良会,穆藕初被举为委员长。同年,穆代聘过探先(1886—1929)教授主持植棉推广事业,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湖南、河北设场16处。从1921至1924年,改由纱厂联合会每年捐洋2万银元资助东南大学农科,由邹秉文教授和过探先教授主持植棉推广项目。这是由中国企业界资助农科大学从事棉业研究的开端。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两农学院合作,曾在植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穆藕初在《藕初五十自述》中称:“我国植棉事业,迄今尚有可观者,皆赖邹、过二君及东大各农学专家热诚任事之结果,与纱厂联合会诸会员热心赞助之赐也。”而穆藕初等人资助植棉研究,有其振兴棉纺业的深远目的。

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

1922年以后,华北连年大旱,长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频仍,粮食缺乏,大量输入洋米、洋面的背景下,农业领域曾突出抓小麦、大麦、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种改良。1925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立合作改良华北粮食作物,训练遗传育种人才的项目,后又与纽约洛氏基金世界教育会(InternationalEducation Board)及康乃尔大学建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项目。每年由康大派育种教授至金大协助指导作物改良。金大供给试验场与研究室设备,世界教育会则津贴康大教授旅费。随之,H.H.洛夫(Love,H.H.)、C.H.马耶思(Myers,C.H.等教授相继来华指导作物育种。此一时期,中国育种、栽培、病理诸学科有着迅速的进展。这是我国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的创举,对中国农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取得了粮食作物增产的显著效果。如自1931年起,由纯系方法陆续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每亩产量较普通品种约增产15—30%。

从1919年起,我国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水稻品种选育的试验。试验由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农事试验场原颂周主持。由各省征集多个优良水稻品种,经过严格比较选育,得出“江宁洋籼”、“东莞白”两个纯系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这一时期,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还先后自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吉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和日本、意大利等国收集47个水稻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曾选出数个亩产250公斤以上品种。1924年,周拾禄(1897—1979)教授提出:中国稻麦育种以采用穗行纯系育种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