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没有哪一个童年不是对自然科学充满幻想,做出许多别人认为是傻事的探索,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去探索呢?那就是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科学兴趣就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作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手段,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促进学生紧张地、长时间地开展认识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学习研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可以启发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科学,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科学,便于对“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师的帮助来延续并使之演变成为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而我们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产生好奇心的活动之外,更需要用我们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难以想象一位没有科学兴趣的教师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如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做了两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寓教于乐。我拿出一个自制的教具“听话的小人”,演示并告诉同学们:“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你们的话,你们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相信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相信!”我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紧绳子,竖直举起来,让小人面向同学们,小人随着同学们的叫停而一点点地“走”下来,小人果然很听话。同学们看到绳子上除了有个小人其他什么也没有,感到很新奇,并且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也想做一个听话的小人。兴趣盎然,一种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趁热打铁,继续做了第二个实验“筷子提米”:先将大米装进一个圆柱体的玻璃杯中,每装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装满,用左手压紧并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从两指中间竖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过程中不能晃动木筷,用手紧握木筷,大米被提起来了。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直盯着看,“触景生疑”,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摩擦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通过猜测,让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设计实验、发展兴趣

科学最大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实验是科学学科课堂中最重要、最常规的一种教学方法。凡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或不便于观察的现象,都可以利用实验来完成。实验能使小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使他们看清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使小学生也能发现科学规律,是学生亲历科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当然,这里的科学实验是指学生力所能及的、带有游戏色彩的实验。而那些较复杂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实验,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有的甚至只能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科学兴趣。如《摆的研究》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分析,揭示摆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课前学生们已经观察过摆钟的摆与自己的摆,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课上我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袋内有哪些材料:棉绳,剪刀,五个螺丝垫圈,铁架,秒表以及研究摆锤重量、摆绳长度的记录表等。让学生想办法做实验来证明?虽然这是学生再次涉及对比实验,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关键因素还必须强调: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当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时,我走到他们中间,仔细倾听,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弄明白应该搜集哪些数据,应该怎样实验后,学生很快进入研究状态。通过实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还进行了比较,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同学们通过分析数据很快达成共识: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短有关和摆的轻重无关。这个实验结果出乎有些同学的预料之外,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实验、思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科学探究中要讲求真凭实据,用证据说话。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不是靠说教讲给学生,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是在学生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感悟,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最后我还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探究方法,尝试更多的活动。我出示两个摆绳相同但是摆锤不一样长的摆,请同学们预测它们的摆动快慢会怎样?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反复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验证探究结果的过程,又是一个锻炼学生观察、实践、思维能力的机会,起到了激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摆的浓厚兴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兴趣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它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自体验,不能用它取代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否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要以教材为中心,充分运用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现代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都带有乐趣。如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介绍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相信同学们对多利羊的诞生以及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会很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有关克隆的新知识、新信息,我充分运用直观的无性繁殖的Flash课件和多利羊诞生的Flash课件的演示,既能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多利羊的出生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又节省了时间。好奇和惊讶的态度是提高科学兴趣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拓展延伸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珍爱。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随机播放一段著名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评论录像,让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认识到任何技术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为人类服务,有效控制它的消极面,人类就将不断进步。其实我们的学生随时都在动脑筋想问题,很想知道自然界中的很多奥秘,如果我们能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发展教材,会给我们的科学课找到很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会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如录像、动画、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科学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如登月活动,月地运行等现象或只能借助显微镜或望远镜才能观察到的现象,或如植物的生长、野生动物的生活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借助电视、电影的帮助,可以清楚的呈现在小学生眼前。

此外,还可以利用慢镜头放映种子的萌发,使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的现象,在几分钟内复现出来,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网络资源是学生学科学的重要知识源泉。学生有目的地在科学网站上收集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方式。首先,在学生查找科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知道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要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思考,认识到网络上珍宝与瓦砾并存,学会借鉴与甄别。此外,网上的超链接容易使学生“迷航”,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去搜索与之无关的内容,而要为共同的主题收集资料。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习信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丰富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引导他们迈进奇妙、神圣的科学殿堂,放飞探究的心灵,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要精心选择、压缩、改编那些对于人类而言已经认识,而对儿童而言是未知的、经典的“再次认识过程”,让孩子们去经历、体验。将课堂教学进入苏霍姆林斯基所描绘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的境界。科学课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塑造者。我们要为自己的科学素养寻求一个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以胜任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