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没有哪一个童年不是对自然科学充满幻想,做出许多别人认为是傻事的探索,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去探索呢?那就是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科学兴趣就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作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手段,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促进学生紧张地、长时间地开展认识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学习研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可以启发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科学,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科学,便于对“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师的帮助来延续并使之演变成为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而我们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产生好奇心的活动之外,更需要用我们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难以想象一位没有科学兴趣的教师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