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语言的技能属于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成的规律,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遵循心智技能训练的规律。要正确看待语言训练的价值,不要误将语言训练的价值现象当作语言训练的价值本质。

一、语言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以至于“老生”们在谈及语言训练时,或闪烁其词,或理不直气不壮;“后生”们中甚而有人对“训练”二字大张挞伐,认为语文教学中的 “训练”是陈旧教学观念的产物,是应试教育的手段,是纯理性化的、纯功利性、纯工具性、纯记忆性的等等。训练一词,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忌讳,似乎任何一门技能、技艺,学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谈训练,唯独语文不需要什么训练,好像语言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什么训练系统,只需学生所谓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只需所谓熏陶和感染,即可习得。是谁最早提出语言训练这个概念的,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几乎所有从事过语文教学研究的老前辈们都曾经对语言训练的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从多年来对语言训练的研究和探讨以及研究和探讨的成果来看,尽管对语言训练的认识有所不同,有过各种纷争,或者走过一些弯路,甚至误入过歧途,但还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这个概念。然而,近些年来,经过那场语文教学的争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发布后,语言训练这个概念被提及的便越来越少。

二、语言训练的内涵

1.从语言的工具性看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

语言是工具。工具的本意是指从事劳动和生产使用的器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技能。心理学对技能下的定义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又说,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人对语言的使用过程,是心脑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在一定法则的指挥、控制、调节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心智动作来完成的。比如写作,作者对生活有了某种认识或感受,于是便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将这种认识或感受表达出来便是技能定义中的“一定任务”;如何将这些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就要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要经过布局谋篇,要选择恰当的语言等过程;无论是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还是对语言的使用,既是心脑活动的过程,又是运用内部语言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心智动作,同时还是在一定法则的规范、调控下完成的。因此,写作是一种使用语言的技能。

2.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

人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在人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有关某一技能的牢固的联系系统。如何建立这种牢固的联系系统,方法途径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两个字──训练。训练如刻刀一般,在大脑皮层上,一刀一刀不停地雕刻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刻痕由浅入深、刻的速度由慢到快、由简单粗略的整体轮廓到局部的精雕细刻,再进行部分之间的调整,以达到整体协调。这样,一个有关某一技能的联系系统就深深地刻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这是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这一自动化系统形成的过程,就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训练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练习。但学生的练习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应该有教师的指导。这种练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而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机械的练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练习,两相结合就组成了训练。不过分地讲,离开训练,任何技能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训练就成为技能形成的核心问题,是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