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时一门艺术课,沟通要和孩子的思维靠近,进入孩子的圈圈,其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共情的回应,在亲子交流中可以让双方的情绪保持同一“色调”,能传递丰富的正面暗示:

“我乐意聆听你的人生;我能够理解你的情绪;

哪怕我的观点和你不同,但我会首先尊重你”。这样的父母容易受到孩子欢迎。

有了这个友好的基础,接下来,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下学习啊,学校里的一些趣事,通过孩子的描述来分析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情况。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不共情的回应可以是:1.否定,孩子说:老师,夸我了,父母就在旁边说你就在那说谎骗人;

2.攻击,“就你上课不认真,不好好学习还能夸你?”;

3.覆盖,比如说,“快去写作业!”—在第3种回应里,孩子的情绪(兴高采烈)、行动和结果都被无视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回应里只有父母的意志,没有孩子的意志。如果父母长期、从幼年开始就这样覆盖式地回应孩子,那么,孩子要么很反叛,要么因为自我难以发育,很容易沦为施行父母意志的工具。

可以想象,这些缺乏共情能力的父母,无论什么时候,都很容易被孩子拒绝。孩子会觉得和他们话不投机,经常被他们打扰、扫兴,和他们交谈常常被恶劣的感受所包裹。为了避开这些恶感,他们只好避开父母,亲子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也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