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有效点拨重在适时、适度、适情,适时即点拨在疑难处、分歧处、精要处;适度即点拨问题的设计要有导向性、探究性、纠错性;适情即点拨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基础。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为例: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感动?

根据学生交流,突出这些词语: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看到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交流)

师: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没有放弃。你认为这是怎样一位父亲?

师: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就是这样艰难而又痛苦的36小时,父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却依然没有放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1:顽强的父亲

生2:深受着儿子的父亲

生3:了不起的父亲

师小结: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几个词语,却让我们通过想象体会到这么深刻的内涵。

教师抓住“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些词语描述的景象点拨学生进行想象,从词语读出画面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联系了生活体验,感悟到语言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在对父亲心理的揣摩中,学生走进了父亲的内心,在这由“言”表“意”的转换中,父亲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逐渐明晰丰满起来,对于“言”的理解也更加真切。这时的点拨从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困惑入手,帮助学生在阅读与生活的融合中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心灵震撼,而此时的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言意互转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