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育人方面,语文学科教育无疑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育真的能承担起“育人”这个重担吗?我们现在离“人的语文”教育还有多远……

最近重温凤凰卫视纪录片《盗火者:重回人的语文》时,感触颇深,我也不禁自问:我的语文教育离“人的语文”教育还有多远,我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改善,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学生享受到真真正正的语文教育,我的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最近在讲到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时,我又陷入了挣扎之中,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组课文在导语中这样说道:“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事”看到这里我就明白设计这组课文的用意了那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灵美。但翻开这一组的课文我还是多少有些失望的,因为我在想在选课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做的更好呢(这组课文包括《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这组课文更多的讲述是大爱,但这些大爱却是在我们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爱、这种感动在现在是过时的,而是考虑到学生能否真实的领悟到这份感动,能否对他们起到感染熏陶以及教育的作用)所以这是不是就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呢?这组课文如果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历过的或者看见过的感动的事会不会更好呢?例如父母之爱、朋友之情,这些都是学生正经历的或者是曾经看见过的,这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感染呢?

我不知道这一单元在选课文时是否考虑到了儿童视角缺失的问题,我们教材的编写者是否真正的站在了儿童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文章的价值。课本是我们实施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我们教育者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纪录片最后发出这样的提问:我们距离“人的语文” 的教育还有多远?这样的提问让人深思……

但深思过后也许我们的答案会是同一个: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