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这些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又会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目的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更为明确的目的,促其更加自觉地学习,产生搞好学习的动力与智慧。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的有无或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爱知识的主动性、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就难怪有人把兴趣称为知识的“母亲”了。

我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不论是跟班,还是接“新头”,始终抓住“兴趣”不放,而且从多方面去抓,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我从不加班加点,不与其他科任教师争时间,不搞“题海战术”,只用“兴趣”这一把金钥匙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基本做法是:

一、以目的诱兴趣

每接一个班,我的第一堂课都是“谈谈语文学习”,大讲语文的工具作用、学好语文与学好其他各门学科乃至行行业业的密切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列举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的事例,来说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等道理,从而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情趣求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高水平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语言的素养,除了要简练、准确、鲜明外,还要具有强烈的形象性,切忌照本宣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凡是课本里有形象的东西,都用直接的“再现法”,而不用间接的“转述法”,尽可能把课文里的艺术境界、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取智谋、接受熏陶。我平时讲课很注意让自己进入角色,教师讲得动情,学生听了动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讲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时,我综合运用板书形象、动作形象和语言形象,再现了一个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