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道理何在?

人们遵循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的。因为:

1.消化器官的生理特点

胃有贮存与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要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才能充分消化。一般来说,水在胃内需要停留10分钟左右;固体食物进入胃内经4小时后才能全部排空,所以相隔4~5小时进食是合宜的。

2.生物钟与一日三餐

经研究证明,早、中、晚三个时间里,人体内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而每餐饮食的多少则由脑视丘下部的饮食中枢和摄食中枢进行控制,它们通过动脉和静脉中血糖值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体要求进食。当摄取量达到需要量时,饮食中枢下令停止进食的欲望。此外,摄食中枢还通过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数量协助饮食中枢控制食物的摄取数量。

3.一日三餐与脑的关系

肝脏为大脑提供的葡萄糖正好与大脑的需要相吻合。在人体总耗能量中,人脑占的耗能量比重很大,成人要占18%,而且脑的能源供应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约需要110~145克,还要借助肝脏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大脑利用。如果以碳水化物作为主食,每顿饭肝脏可为大脑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因此,一日三餐对保持大脑的正常机能也是合理的。

怎样吃好三餐饭?

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进餐情况是一日三餐,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三餐热量合适的分配是: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这样分配是为了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学习需要。有些家庭忽视早餐,午餐也不太注意,而晚餐则吃得质优量足,这就违背了营养摄入与消耗之间平衡的原则。如果早上随便吃一些泡饭和酱菜之类食物,所产生的热能远远不能满足上午半天的学习和工作的热能需要,不到中午就会饥肠辘辘,甚至出现心慌、乏力、注意力涣散,使学习与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但由于早晨刚起床,食欲较差,为满足上午热量需要,可食用一些馒头、大饼、油条等,有条件的可喝些牛奶或豆浆。午餐吃饱是因为中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一餐。由于上午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或学习,因此午餐的供给量要达到全天总热能的40%左右。所以午餐可配上鱼、肉、蛋等动物性食品或豆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品,加上一定量的蔬菜以满足营养需要。晚餐吃少,因为晚间睡眠,活动量大大减轻,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体内消化腺分泌减少,这样既能适应生理需要,又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