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遇见过一位公司经理,他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在社交场合可以与人侃侃而谈,和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在企划会上也会自信地抛出自己的方案,然而当转身面对自我时,有时却不免产生孤独、无助、寂寞的感觉。老师询问了他的成长经历,才知道他刚出生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了,是保姆把他带大的。幼小的生命缺少母爱,被关注的愿望没有满足而留下的不安全感,会以潜意识留在平时无法觉知的心底,灵魂也就留下了某个漏洞。

还有一个女孩儿,在单位是中层主管,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却总是很低,总感觉自己不行。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明白在她童年时,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每逢学校放假,总是拿出钱把她送到亲戚家。她从小体会到寄人篱下的感觉,觉得父母不愿意照顾她,不重视她,所以,长大以后她对自己始终不自信。

孩子在童年得到足够的母爱,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妈妈是孩子童年美感、爱和安全的源头。

粉嘟嘟的小生命诞生了,妈妈轻轻地抱在怀里,那种只有母亲才能体味到的幸福充溢着心房。虽然此时此刻那个小小的生命还是个“被动”的小家伙,但你会发现,宝宝是多么需要你的关注。不仅仅要你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睡,他还要你的微笑,你的回应,你的摇篮曲……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他对妈妈的每一点关注都会有感觉。你的爱抚和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感到安全,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就关闭了。

他刚刚诞生于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与妈妈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这都是宝宝在给妈妈暗示。这个时候尽量不要让宝宝一个人呆着,妈妈的陪伴能给宝宝安抚,也能给他适度的刺激,否则宝宝的脑袋里只能是一片空白。婴儿在满月之后,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乐意在妈妈的陪伴下玩耍了。

心理学家说,孩子在头15个月里,需要一张慈爱的脸孔陪伴,需要妈妈爱抚他,帮助他,专心地反应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每当你抱起你的婴儿,每当你为他换尿布,替他洗澡,给他喂食,对他微笑,他就会感到他是属于你的,同时你也是属于他的。除了妈妈,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无论怎样富于技巧,都不能给他那种感觉。妈妈温柔的眼神,将是孩子日后心理自我调整时的核心和基础。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孩子通过感觉来体验一切,妈妈的陪伴给孩子最初的心灵一种健康的自恋。

小小的孩子,你怎么爱他都不会过分,因为他对于来自于妈妈关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一个三岁的孩子轻易不会说我要离家出走,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会说“我多么渴望去住校和同学们在一起啊!”幼小的孩子渴望被关注,甚至有时候他们是以无理取闹的恶作剧,来引起大人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妈妈不管多忙,也要过滤一下日常事务,省出给孩子的时间。现在,“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出来就交给老人带的妈妈很多。如果不是生存必需,还是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吧!送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自己全力投入工作,对孩子对自己都是得不偿失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