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话也会伤害孩子

不是所有的鼓励语言都会产生积极效果,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些赞扬的话,反而会伤害他们。当你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时,你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时;或者当她告诉你今天在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你笑着回答“你是最棒的”时;当小朋友嘲笑她有个大蒜鼻,你回答 “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时,你可能已经伤害了她。

过度表扬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而且,孩子需要的是交流,是被倾听,而不是用一两句语言上的鼓励敷衍他,阻断他想要对你进行的表达。

农场疗法

干农活可以治病?没错,这就是西方一些心理医生为自闭症患者等病人开的处方:新鲜空气+各种农活,治疗时间为1天。医生们希望患者尽可能走出户外,到农场去呼吸新鲜空气,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动动手脚,活动筋骨,这远比闷在家里大把吃药强数倍。同时,患者还能培养和体验成就感,感受个人价值或生存价值。荷兰的“关爱农场”每星期接待量大约为1万人以上。英国也鼓励患者去清理猪圈、修理拖拉机,有个农场主希望每天至少有8名患者前来农场“帮忙”。

这也许是一项双赢的治疗。患者转换心情,农场收获免费劳动力。当然,农场只是转换环境的一种选择,关键在于如何从自我纠结的世界中走出来,如何有效转移注意力。但这只相当于止疼片,解除病根,还是要从正视自己的问题开始。

群居孤独症

在大学校园里,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独自一人到食堂吃饭,不到10分钟就吃完了;他们总是一个人骑自行车上下课,而且骑得飞快;总是一个人在校园散步,耳朵里还塞着耳机;他们总是忙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疏于和朋友联系。尽管过的是集体生活,但他们总是像神秘独行侠一样。

台湾作家蒋勋曾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让人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当你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那不是孤独,而是寂寞。

所以,把这称为“群居寂寞症”也许更合适。不过孤独也罢,寂寞也好,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也就谈不上美学意义上的享受孤独。相互的竞争让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就像大学生高翔所说,只有到开一些无关痛痒的会,或者去听凑人数的讲座时,才会接到无数朋友的电话和短信。“与其有这样的朋友,我宁愿一个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