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记录是科学探究的环节之一,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科学记录的现状令人担忧,记录不会、不想、不真、不用、不评经常出现在我们课堂上,科学记录往往会被我们忽视。如何让科学记录更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记录的价值,还可以从记录的有效设计实施和利用来进行。

【关键词】科学记录 有效 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所述,科学记录既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能之一,科学记录始终伴随着学生全部科学探究过程。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科学记录被教师和学生无意或者刻意忽视了。

一、科学记录现状

(一)记录不会。在听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节课探究活动结束后,某些学生的记录单空白一片,有些学生也只是只言片语,实验时学生眼中茫然,不知如何记录。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用文字记录时,书写困难,花费的时间多,不能很好地完成记录,不是不想记录,而是不会记录。

(二)记录推让。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任务被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沉重负担。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小组分工时,组内学生对记录员的任务“你推我让”,这与操作员的“你争我抢”开成鲜明对比。常此以往,学生对于记录越来越厌恶,更不愿意动笔记录。这样即使实验中记录员有错误、有遗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严重影响了研究记录的有效。

(三)记录不真。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完全忘记了记录这回事情,等到研讨交流的时,发现没有记录,就凭着刚才的印象写上去;有些小组内学生意见不一时,记录者往往无从下笔,只能选择其中随意填写一些数据以示完成了研究;有的小组以自己的猜测为正确的答案,就想当然地自己制造一些数据来迎合自己的猜测,导致记录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数据与别人的数据比较发现结果不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擦掉自己的记录,去抄袭别人的记录。

(四)记录不存。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将记录纸揉成一团扔垃圾桶里,有些学生让记录纸孤零零地躺在实验桌上或者课桌内,还有些学生举着记录单问教师:老师,记录单怎么办?教师的回答往往是送给你或者你自己处理,很随意的给意见,并不在意记录有什么重要作用。他们没有整理收藏自己记录单的习惯,凝结着学生探究成果的科学记录来说,丢弃实在可惜。

(五)记录不评。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上,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动力,是肯定。在课堂上,我们只把科学记录当成一种汇报用的材料,却很少对记录作出相应的评价,再加上我们平时经常让学生自己处理记录纸,就会让学生对记录的兴趣荡然无存,主动性更无从谈起。

二、科学记录的重要意义

(一)记录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学生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不断地进行探究活动,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研究记录,记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这些能力的提升。

(二)记录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探究过程是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记录则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活动,再将自己的发现进行记录,在记录过程中将得到的信息加以了内化。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观察大树一课中,有拓印树皮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拓印的方法,更在拓印的记录纸上了解到物体表面存在的状况,边做边记边分析,一举多得。

(三)记录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较弱,而记录的过程则是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从看到的,到想到的,再经过分析、推理从而进行记录。此后还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成自己的记录,这期间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进一步提高。例如,四年级上册点亮灯泡的内容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接亮了小灯泡,但至于为什么会亮,学生对其中的原理还没有弄懂,但是通过画电路图,就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回路的概念,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四)记录能培养学生实证的意识。探究活动之后的研讨活动,是否言之有据关键在于有无记录做支撑。有效优秀的记录能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情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测量是否准确,画图是否逼真,记录是否真实,对搜集整理的信息是否能进行合理的解释,都是学生实证意识的体现。学生能否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托就体现在学生的记录中。

三、实现科学记录有性效的策略

(一)萌芽于科学课堂——记录的价值明确。

我们说“科学是诚实的”,“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究的源头。任何以“虚假、失真”的科学记录为基础,进行的科学探究就如“无源之水”不存在任何意义。只有真实并详细地记录实验现象的科学记录才有探究的价值,有价值的科学记录的探究活动才有意义。因此在探究之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观察学生的记录行为,了解学生对待记录的态度,通过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真实记录的重要性,明确真实记录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记录的兴趣,认真对待科学记录,减少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生长于探究之前——记录的有效设计

有效的记录,不仅来源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来自于记录单的有效设计。不合适的记录单不仅会使学生失去记录的兴趣,还会使探究活动陷入尴尬之中。因此记录的有效设计是科学记录有效的关键。记录单的设计主要在于记录内容的设计和记录方式的设计。

1.记录的内容要体现教学重点。

记录是探究活动的文字载体,因此在探究活动中,记录的内容应简洁明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这就要求记录的设计能使学生抓住关键,把握核心内容,从而能够用精炼而严谨的语言来记录,这样的记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效课,提高记录的效率。

2.记录的方式符合儿童趣味。

儿童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记录正是学生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内化的过程。因此记录的设计,更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摘下来的标本、简单的关键字词、学生自创的个性的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记录。特别是起始阶段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不足以满足记录的需要,对书写文字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如果科学记录中,要求学生使用很多的文字,不仅会影响科学探究的时间,还会弄巧成拙让学生害怕记录。只有记录方式符合儿童趣味,学生记录的兴趣才会被激发,记录的热情才会高涨,才乐于记录,同时才能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3.记录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性格各异,科学素养发展有所不同。虽然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同一小组,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是明显的。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学生记录完成后无所事事,而有些学生却来不及记录,空白一大片。因此设计记录时,要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记录内容。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几项,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完成最基础的一项。

(三)开花于探究之时——记录的有效实施

1.人人记录。平时我们在小组分工时,往往是一人做记录员,久而久之,记录就成了个人的事。然而记录是每位学生应有的技能,一人记录并不代表所有的人会记录。因此,记录就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个学生的事,在课堂中应该可以要求人人动手记录,人人学会记录,人人真实记录。

2.学会筛选。面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许多学生乱记一通,根本不知道该去重点记录什么。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筛选记录的能力有限,教师适当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杂乱的信息进行筛选。让学生在记录单上记录那些体现探究重点的内容,记录那些有事实根据的、体现探究证据的信息,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有新发现、新争议的内容。

3.减少干扰。小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只喜欢做实验,一个记录没完成就开始下一个实验,导致记录的不完整。因此我们有序发放实验材料,从而减少实验材料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完成一个记录之后再发入另一个组实验材料的办法。

4.形式多样。单一的记录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记录方式的变化会让学生保持记录的兴趣。

⑴精简语言。在记录设计中可以简短精悍的语句进行描述,有时可以仅仅一个字或者词语,当遇到写不出的字,可以用拼音、符号代替。如《我的大树》一课时,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大树的特点。记录树叶时,我只让学生写“密、大小不一、黄、绿”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自己能够讲出它们代表的意思就可以。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的学习效率,更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再现能力。

⑵以图代文。形象思维是小学阶段认识事物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在科学记录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象化、直观化的记录方式。科学图画比文字记录更能让学生接受。在观察动物和植物时,画图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如在物体沉的研究中,用“↓↑”表示物体的沉浮。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照片、标本、表格、剪贴图纸、文图结合等方式来记录,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做研究记录。

(四)结果于探究之后——记录的有效利用

1.实证研讨。利用记录,引导学生的实证行为,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在探究活动后的研讨交流中,有效的科学记录是把探究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的文字载体,是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是表达交流有效呈现。如在测量水温时,学生做记录水温很简单,难的是记录的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由于某些温度计并不十分准确,当出现个别小组的学生记录与大多数同学的记录有较大的差异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求证,可以让该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去重新演示一下刚才的测量过程,也可以换支温度计试试。这样的处理既强化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2.合作互助。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我们往往只能对少数学生的记录内容加以指导,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亲自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记录情况。如果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评价互相改进,我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小组指导来了解学生的记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互评的内容可以是获取的数据是否准确、记录的用词是否合适、探究方式是否合理、探究步骤是否严谨、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如果把这个评价以分数形式量化,进行打分,这样就能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严谨的态度。而且让学生进行互评可以培养他们在探究活动记录的责任感。

3. 及时评价。现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记录只做“很好!”“好!”……等简单的评价,多数时候甚至于不做评价,交流研讨之后对于记录纸也是随便学生怎么处理。久而久之,孩子们对科学记录的兴趣会渐渐失去,记录的主动性会慢慢下降。及时准确的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从而拥有记录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记录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记录做出相应准确而及时的评价,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研究记录的优缺点,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从而加以改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精彩值得大家学习从而保持下去。

4. 树立榜样。对于学生的记录,除了课堂上的及时评价,最好每次能选出几份精彩的记录进行班级展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学习,这对于刚开始学习科学的三四年级孩子特别适合,他们有了模仿的榜样记录起来就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在学期末进行一学期总评等手段激发学生记录的成就感,为学生树立记录的优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