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我们有幸能见证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诸多经历,孩子的经历又会纪录下我们的什么——了解、陪伴和等待,还是唠叨、指责和左右?如何了解、洞察孩子的心理所需,划定适当的距离和独立的人格界限是值得每个父母考虑的事情。

当了妈妈之后的我,常常在一旁观察着孩子,我曾经看着刚满两岁的女儿在庆生会中排队玩戳戳乐时,一直很兴奋地插队,那时候的我一句话都没说,一直看着孩子面对别人的抗议还一头雾水。夜晚回到家,我边陪孩子玩边在地板上摆积木,每个积木都有不同的人名,大家在排队,我用积木解释着什么是排队?什么又是插队?插队会有哪些状况?

我可以在当场大喊女儿“要排队”,也可以动手拉着孩子去后面排,但是,那是“我要孩子怎么做”。事实上,孩子正在经历自己行为造成别人抗议的过程,我让孩子走完整个过程,也在这过程中看到孩子的难处,回到家后用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懂得。

这样的状况常常发生,当我希望孩子干干净净的不要弄脏新衣服,而她却看着雨停后的沙坑眼神发亮时,我该想的是“我要她干干净净的”,还是我要尊重她“正在拥有对一样事情产生兴趣的快乐”?

当她哭倒在游乐场门口时,我想的该是“我要你赶快给我回家”,还是陪着孩子一起度过“正在面对自己心中那舍不得又玩不够的情绪”?

当孩子拒绝学习的时候,我该想的是“那贵森森的学费不要浪费”,还是陪着孩子度过“面对学习的困难”?

当逛夜市,孩子讨抱时,我想的是“这么大了还要抱”,还是理解孩子想要“跟大人一样高度看夜市商品,而不是一直看别人脚底”的心情?

女儿五岁八个月的某一天,天气很冷,孩子跟朋友们已经玩了一整个下午,我在寒风中吹了一天的风,看着孩子们开心地玩着,我的腰已经酸到几乎无法站立,擤鼻涕的手也没停过,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们愿意回家了,我打电话请老公开车来接我们回家。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