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亲身参加劳动,才能养成善良的心地和高尚的情操,才会变得敏感、温柔,才会热忱地对待周围事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对儿子说:“孩子,你要永远铭记在心:通过勤劳获得快乐,是培养良心的强大力量。”

记得一年前女儿在我身边时,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课业负担很重,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做家务;假期疯玩,玩到自己感觉无聊乏味,仍然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 “寄生虫”式的生活。当前,中国孩子在假期里,除了部分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下参加各种辅导班,大部分孩子假期无所事事,有的精神空虚,泡网吧、看电视、玩网游,精神生活单调、乏味,无法也不知道如何获得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只有劳动才能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才能填充其精神生活的空白。

中国家长面对独生子女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望子成龙心切,特别是受传统文化中“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过多关注分数,忽视甚至歧视劳动教育,已经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弊端:一些青少年身上呈现出自私冷漠、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不良品质与行为,少数青少年罹患“网瘾”、过度消费,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与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国外学校通过计算学分以及高校录取新生时将新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性劳动,使学生感受到公益劳动对于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影响,体验到由于劳动而激发出的自尊心、自爱心、尊严感和荣誉感;家长也应抓住假期孩子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有利时机,给孩子提供劳动条件,使其在劳动中尽量发挥个人天赋和才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从而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经过紧张的考试,孩子们迎来了暑假,笔者认为假期是家长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由于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大,或者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中国的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到“劳动能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个道理。

前些日子收到在美国洛杉矶读书的女儿通过电邮发给我的一篇日记,在此我愿意与其他家长分享。女儿这样写道:“在2012年5月4日周五,全校同学停课一天,去参加社区服务。作为高二学生,我们去了food bank,也就是穷人食品救助中心,这里有点像中国的农贸市场。我们在这里的具体工作是打包食品,然后送给穷人。我们分组分工:有的同学往编织袋里装土豆,有的同学往编织袋里装梨,有的同学负责打包、装箱……同学们热情高涨,总共装了7000多袋。救助中心的负责人对我们的表现非常满意。这次社区义工活动我受益匪浅。尽管我的胳膊很疼,但是以后有这种非盈利组织的公益活动我还是会积极参加的,不仅是为了修学分,更是为了多了解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美国的义工服务是非常贴心的、真诚的,我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被这种真诚的气氛所感染,让我体验到了在中国上学时可能不会有的经历……”

从这篇日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不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丰富。孩子通过参与公益劳动丰富了精神生活,在陌生环境里体验到与同学们团结互助的快乐,同时体验到参与公益劳动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了她的公益慈善意识。